明末边军一小兵_第1021页

  他慨然道:“某从小少读诗书,不过为国尽忠的道理是知道的,只要有某在,定然保境安民,使乡梓父老,免受盗匪的骚扰。”

  蔡懋德很高兴周遇吉的态度,他说道:“最关键的,欲除晋之盗贼,唯先抚之晋之贫民,只是,难……”

  他沉吟道:“三晋商行,现大肆收罗三镇流民,或许,可减少晋地贼寇隐患……”

  周遇吉佩服道:“永宁侯爷,很了不起。”

  他从京师随军南下,又从湖广北上,亲眼目睹灾民的种种惨状,若他们可人人吃饱穿暖,又有谁愿意从贼造反?当然,被裹胁的不算,只是,这样流寇的基础,就大大减少。

  蔡懋德道:“确实,若大明多几个永宁侯,国事,便不会如此。”

  对王斗的看法,蔡懋德保持公正的态度,也认为很多官将士绅,对王斗的指责,是不公平的。

  他换了话题,说道:“听闻周将军有意向宣镇购买鸟铳与子药?”

  周遇吉道:“是的,他们的鸟铳与子药确实好,某造不出来。”

  他说道:“前几个月,永宁侯爷赠送了某一千杆鸟铳,三万发子药,不过军中将士,还想再多些,只得买了。”

  蔡懋德拈须思虑一番,大明的粮饷供给,一般是军饷发下去后,正常情况下,大部武器装备,马匹训练等,由将官自决,当然,自己造的还是少,一般是向武库购买。

  蔡懋德任巡抚后,因为王斗抄没各奸商的实物中,经过争取,留在山西不少,而且,经过王斗清扫,政事障碍,也少了许多,所以他集中工匠,也想打造一部分犀利的鸟铳,还有威劲子药。

  只是产品,怎么也不能与宣府镇相比。

  蔡懋德当然没有制度化、标准化的意识,事实上,现在大明官员,很少有这样的意识,而且王斗使用明初,明太祖时规定的度量衡标准,也是个机密,从舜乡堡时代起,就没有对外透露。

  对大明的官员来说,几百年来,习惯了各种恶劣的大斗小斗,大尺小尺,标准不一等恶习的熏陶,突然想改正观念,这思想一时就转不过来。

  不克扣费用,已经极为不错了,对他们而言,武器打造出来,差不多就好,却不知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所以就算山西境内工匠不少,打出来的鸟铳,也是规格不一,质量有好有坏,看看这样的产品,再看看靖边军的鸟铳,造不如买的呼声,已经成为主流,山西镇新设的军工厂,转眼便举步维艰起来。

  再说了,眼下永宁侯对大同镇与山西镇态度友善,一杆鸟铳价格,不过七到十两间,还配十发威劲子药,银子,粮食,矿产,土物产诸物,都可以付帐。

  有时自己认为一文不值的东西,在宣府镇那边,却可以顶帐,只有傻瓜才自己造。

  蔡懋德隐隐觉得不对,又不知不对在哪,只好响应官将的呼声,向宣府镇购买武器,用来装备镇内的军士。

  速度还要快,毕竟宣府镇武器名扬,许多人都想购买,产品供不应求,怕晚了就没了。

  二人讨论起购买武器的问题来。

  周遇吉听说,现王斗军中,开始装备自生火铳,他也想买点,可惜,他们暂时不卖,还有靖边军的火炮,可惜,也不对外出售。

  ……

  进入六月来,到达开封的援兵越来越多,旌旗遍布,密密麻麻的营帐,将黄河一带的地面都占满了。

  当然,这些来援的军队,大多头戴红缨毡帽,鸳鸯战袄上,套着裲裆或是齐腰甲,打着行縢,穿着麻鞋。

  有明盔明甲,或明盔暗甲的人很少,也证明骑兵不多,毕竟在大明,一般只有骑兵才有盔甲,也就是铜铁盔与长身罩甲,更精锐的士兵还有臂手。

  而越来越多的军队,也对粮草供应,提出了严峻的问题,毕竟若有十万人之上,那大军一天要消耗多少粮食?多少草料?配发的民夫要多少?配发的牲畜,车辆,又该多少?
  这么多的人力物力,现河南本地是难以承受的,所以从陕西调粮,从山西调粮,还有漕粮,都源源不断运来,黄河之上,整日粮队云集,搬粮夫役不绝。

  这日,保定总督杨文岳,率领总兵虎大威,还有颇为出名的保定车营,又有归他节制的通州副总兵姜名武,已经到达黄河北岸,就要渡过河来。

  不过督师丁启睿,率总兵左良玉、杨德政、方国安等几镇军队,由南北上,还远远没有到达开封城外。

  第659章  调虎离山(上)

  早在李自成、革、左五营等攻打罗山时,丁启睿等人,就聚集在襄阳、随州、应山等处,眼睁睁看着孙应元孤军无援战死。

  丁启睿毕竟肩负朝廷托付之重任,曾要求明军主动出击,以解孙应元之围,不过兵力最强的总兵左良玉,却主张坚守,不要出战,他言:“贼锋锐,未可击也。”

  他都这样说了,别的明军将领也不愿出战,免得自己被围点打援了,一直到孙应元战死,闯贼等领军北上,才集体的松了口气。

  李自成等联军一路北上,沿途将汝宁府州县攻占个遍,也尝试攻打了府城汝阳,然没攻下,便领军退走,丁启睿等大军,一样眼睁睁地看着,无可奈何。

  再三确认证实,李闯、革、左五营诸军,离开了汝宁府,有逼向开封的意图,又在圣旨严令下,丁启睿等人,才匆匆忙忙由襄阳北上,经南阳府等处,前往开封府。

  不过依路程,他们至少要在六月中,才能到达开封城外。

  ……

  保定军到达黄河北岸的时候,曹变蛟、王廷臣二人正在操练兵马。

  二人从河南府回归后,驻地便是开封城东南,离陈留县不远的一片地方,睢水边上。

  这些地方皆是平原,原本是附郭市镇密集之所,然经流寇往复扫荡,一个个市镇,皆成废墟,瓦砾成堆,荒草满地,偶尔一些人在内中流荡,有如鬼城。

  不过二位伯爵在此扎营后,因为严厉打击匪盗,剿灭周边一些小股流贼匪贼,营地四周,也开始聚了一处处窝铺,或做买卖的,或种菜的,或趁机种点粮的,比往日热闹了不少。

  虽仿效靖边军,曹变蛟、王廷臣二人力图严明纪律,尽量不去骚忧百姓,然聚在军营附近,很多百姓,心下多少有些惴惴,毕竟官兵的名声太坏了。

  只是再坏的秩序,也比没有秩序好,离开军队的保护,若不居于大城中,或没有能力结寨自保者,现地方上多如牛毛的杆子,匪盗,就会将他们连皮带骨的吞到肚中去。

  这些打着“劫富济贫”、“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货,不但烧杀抢劫大户,对穷苦人家一样不放过,鸡鸭牛羊尽数抢走不说,仅余的杂粮一样抢光。

  各户有姿色的小娘子,一样抢去糟蹋了,敢于反抗者,立时杀了,没有反抗者,莫名其妙也杀了,加上他们互相抢夺撕杀,想安心耕种生活,只是枉想。

  因为流贼来回扫荡,官府势力越弱,现河南很多地方,已提早进入,许多小说主角喜欢的,弱肉强食、讲究丛林黑暗法则、无政府主义盛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