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我在陕北当知青_第577页

  但给三女人盖的这座门市,以后在地皮上会不会产生争议?
  会不会有产权纠纷?

  呵呵放心吧!
  在这个时期的地基登记制度,农村里的老实巴交的农民、包括和城里的那些普通平民。

  他们的地基登记,能有清晰产权的.没几家。

  尤其是像官庄公社这种小地方。

  等到改开以后。

  很多门市,都会被私人承包。

  时间一长.扯球不清楚的!

  实在不行了。

  大不了要求那些所谓的“承包人”,事后向原单位,象征性的补交一点点费用。

  然后就可以把这些地基的产权,很明确的转移到私人头上.
  连一个堂堂官庄公社的街道上,都是如此。

  更何况。

  现在还是属于荒郊野外的三十里铺饭店.谁能意识到这些问题?
  再加上有叶小川、这位大权在握生产队干部,在中间暗中操作那么一下下
  要想把沐晴沐娜,还有阿姿她们这栋房子的地基,堂而皇之的转到她们三位姑娘的名下?
  那还不是小事一桩!
  大不了三个女人打个《宅基地使用申请》。

  然后补交点费用,三十里铺大队把公章往上一戳.
  不就合理合规,又还合法了么!
  ——哦,顺便提一句:在这个时期的天朝,只有3部基础大法。

  而再无其它任何法律.
  所以,合不合法?

  那就只能呵呵了:连‘法’都没有,叫人咋去合?

  而至于说因为要盖这栋小2楼,沐晴沐娜,连同阿姿,她们三个会欠下2万出头的巨额债务?

  那有啥可担心的?
  反正她们是欠的三十里铺大队,而三十里铺大队又欠着县供销社的钱。

  这种欠款。

  一没利息,二没人催账。

  再说了,等到以后改开了。

  她们拥有这么大一栋楼。

  再加上在综合门市外面,还得给她们盖一个非常非常巨大的凉棚。

  三个小富婆,拥有这么大一块地皮?
  等到改革开放以后,开开录像厅,开开台球室,开开迪厅让人蹦嚓嚓.
  还愁赚不回来这点钱?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反正眼前这几年,她们完全可以用别人的本钱、做着自个儿的买卖。

  要是干这种一本万利的生意,最终都挣不到钱的话?

  那干脆把沐娜卖了顶账吧.麻烦球死了!
  第407章 第442~443章 愚昧之人爱蛮干

  三十里铺饭店的各项工程,正在加班加点的抓紧建设。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早点满足沐晴沐娜,和阿姿“尽快有正经班上”。
  

  “尽早住进自己的房”这两个小小的心愿。

  于是。

  叶小川从水利建设工地上。

  又抽调了包括三十里铺的社员、以及杜家庄的乡亲们在内的,近400号劳动力,前去支援那边的工程建设。

  歇人不歇机,换人不换岗。

  几百号状劳力,夜以继日的全力施工。

  综合门市区区1栋小2楼,以及卫生室那边的那也是1栋小2楼,只不过楼上楼下的房间,要比综合门市这边要多多了。

  就这么两栋小楼?
  而且还是采用了机械吊装,早就预制好的水泥柱。

  楼板是用的水泥预制板。

  这样盖起房子来,就跟搭积木似的,那真的是一天一个样、三天不见样貌大变!
  只怕用不了10几天。

  综合门市和新建的中心卫生室,这两项小工程,就能顺利交工了。

  而且由于陕北特别的干旱。

  用的水泥沙子打的地皮,墙上挂的腻子灰,缩水也快。

  眼瞅着用不了多久。

  无论是综合门市,还是那座漂漂亮亮的中心卫生室,都可以进入正式营业阶段了.
  而粮食精加工厂这边。

  为了赶生产进度、不至于耽搁四九城那边早就下好了的订单。

  叶小川让三十里铺的社员,各自从阿姿负责的“出库仓”里面,领取了50斤小米回家。

  ——这是打算纯粹用手工筛选、清洗这批精品小米。

  等到社员们把这些小米筛选、清洗好了。

  再统一送到粮食精加工厂的抛光机里面,进行滚筒抛光。

  然后再采用人工分装的方式,尽快把这批产品给赶出来,以便尽快装车发往四九城。

  ——这不仅仅是出于,眼看着订单交付的日期,已经越来越临近的考虑。

  也不仅仅是因为三十里铺缺钱,急需把那笔剩余的货款回笼。

  而且。

  叶小川还得趁着这次、好几辆大货车,同时往四九城拉货的机会。

  得把身体已经一天不如一天的老支书。

  给赶紧送到四九城的301医院,以便对老支书他老人家,进行一次彻彻底底的体检。

  同时。

  也好让人家那些医疗专家们,早点制定出一个适合他的治疗方案
  另外。

  在这些货车返程的时候,也好顺路拉一些由四九城那边的朋友,帮忙搞的试验设备、实验试剂。

  以及早就准备好了的废弃炉渣,给通通拉回来
  张启正这家伙,闲得他发慌!

  那是天天来催促叶小川,赶紧给他弄这些东西,他好开展相关研究.
  催的人头大的很!
  现在这几天。

  三十里铺大队的工作重点,是放在饭店这边的卫生室、和综合门市的工程方面。

  不过。

  这些工作,主要还是由妇女队长在那里盯着,由她出面,去帮忙协调一些小事情。

  要是妇女队长实在是搞不定的话。

  不还有封启山吗?
  而关于技术方面的东西,粮食精加工厂这边的工地上,有的是技术员。

  有他们把关,哪用的着叶小川去操心。

  而由于春耕日益临近。

  叶小川这几天,其实主要还是跑到三十里铺庄子上去,盯着大家伙开始备战春耕。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

  所以叶小川两手都得抓,两手都得硬,少了哪一个都不行!

  位于那些沟壑中的,5条副堰工程已经完工。

  只剩下每一条副堰,所圈出来的那4、500亩土地,还需要用人工,将里面的乱石捡出来。

  再把因为从主坝里放水,冲积而来的一些泥沙,给好好平整一下。

  尽量将这些肥沃的黄土,锄的平整、均匀一些,只要把这些弄好了,就可以在上面开始种庄稼了。

  副堰圈起来的这些地,由于淤积的黄土并不厚实,所以并不肥沃。

  要是把这种地力贫瘠的土地,搁在南方的话,恐怕是没人愿意去种的!
  ——人家南方的农民们嫌费力气、收获却少的可怜不说,而且浪费的种子也多。

  从经济上来算的话,确实是算不过账啊。

  不过,地域不同。

  所以大家伙眼中的“好地”标准,也不一样。

  要知道。

  上级曾经大力号召过一个“358目标”:黄河以北的地,平均亩产要争取达到300斤。

  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这片区域的亩产目标是500斤。

  而长江以南,则要争取粮食亩产量,平均达到8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