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季汉楚歌 > 第273页

季汉楚歌_第273页

  “都尉,你真的背叛了大汉了吗?”

  刘晔一阵连珠炮的反问,问得太史慈一句话也反驳不上来。

  直到刘晔话问完了,这才拍案而起:“平南将军没有称帝!我也没有背叛大汉!”

  刘晔“松了一口气”:“都尉,你早说啊,吓死我了!若你真的背叛了大汉,那我这个汉室后裔,肯定会被你砍了祭旗。”

  太史慈的胸脯起伏,显然被气得不起。

  “刘晔,你到底想说什么?”太史慈瞪着眼,双手按在桌上。

  刘晔故作疑惑:“都尉,你是大汉的都尉,伏波将军是大汉的伏波将军。”

  “如今刘太守死了,庐江无主。伏波将军来皖城主持军政,都尉身为下官,难道不应该率皖城将吏迎接上官吗?”

  “都尉以前在青州也是州府吏官,应该懂得这个规矩的。”

  “我委实不明白:都尉没有背叛大汉,伏波将军也没有背叛大汉,都尉为何会觉得这下官迎接上官,就是在降?”

  太史慈语噎。

  这怎么反驳?

  降?
  刘晔从头到尾都没提让太史慈投降,只是自称来劝战的。

  太史慈的内心,再次变得纠结。

  刘晔见状又道:“都尉,自古义士,既有小义,也有大义。”

  “小义者,一诺泰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大义者,心怀天下,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方今,世道纷乱,公理不存,国家面临崩毁的危险,黎庶面临死亡的威胁。”

  “都尉为报平南将军不杀之恩和为正礼公发丧之义,持剑追随,只是小义。”

  “若能手提三尺长剑,为大汉平定战乱,升天子之阶,留青史美名,才是大义。”

  “圣人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小义和大义不可兼得,舍小义而取大义,方为国之义士。”

  “如此,都尉在东莱的老母妻儿,也能以都尉为荣。”

  太史慈的内心,更是纠结。

  刘晔没有催促,而是静静的等待太史慈的回答。

  其实。

  是小义和大义,本身其实是没有区别的。

  小义也好,大义也罢。

  都是信义。

  刘晔耍了个奸,故意将小义和大义进行个人和国家的强行分离,最后引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让太史慈二选一。

  虽然不道德,但刘晔要的是结果。

  只要太史慈肯弃孙策投刘标,兵不血刃的解决了皖城的战祸,是否道德就不重要了。

  太史慈的内心坚持其实并不强烈。

  正如刘标猜测的一样,太史慈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

  良久。

  太史慈长叹,向刘晔一拱手:“请转告伏波将军,稍后我会引全城将吏,出城迎接。”

  刘晔大喜而起:“都尉深明大义,刘晔佩服。”

  太史慈的决定,也让皖城的将吏松了一口气。

  周瑜和孙权离开,皖城的将吏早就没了战心,只因太史慈没有下定决心,刘标也未攻城,这才保持了暂时的和谐。

  若太史慈执意要战,以皖城将吏如今的心态,必然会内讧!
  城门口。

  太史慈引将吏拱手而立。

  刘标引众将到来。

  见到太史慈。

  刘标热情向前,扶起了就要行礼的太史慈:“太史都尉深明大义,皖县士民必会感念太史都尉的恩义。”

  “这一礼,我受不起。”

  太史慈面色羞惭:“终究是负了平南将军,我已无颜面,请允许我返回东莱,陪伴家母。”

  刘标笑道:“太史都尉多虑了。”

  “你的建昌都尉尚未得到天子认可,只是平南将军临时授予,算不得正式出任。”

  “你现在本就是清白自由身,去留随意,不必向我请示。”

  “大汉以孝治天下,你离家多年,本就应该回去陪伴令堂,这也是情理之中。”

  “只是返回东莱,路途遥远,你这一个人回去,我也不放心。”

  “不如同回彭城,我再给你准备过关文书,路上就不会遇到意外。”

  “太史都尉,意下如何?”

  刘晔在一旁听得心惊。

  对刘标的认识又多了几分。

  若是器量小的听到太史慈这话,估计都有不满了。

  耗费精力就为了让你归附,你开口就要回家养母?
  刘标想的不一样。

  刘晔只是让太史慈放弃继续厮杀,想让太史慈归附,刘晔的家国大义是不够的。

  太史慈当初为什么要去助孔融?
  

  因为太史慈的母亲受了孔融的恩惠,要让太史慈去报恩。

  太史慈当初为什么要去助刘繇?

  因为刘繇也是东莱人,去扬州前专程去找了太史慈母亲,给太史慈留了信。

  太史慈是太史夫人教出来的,对恩义信义都极为看重。

  想让太史慈在徐州效力,就得让太史夫人来助太史慈下决定。

  即便太史慈不请求返乡,刘标也会让太史慈返乡的。

  还有什么会比太史夫人的话,更能让太史慈下定决心的?
  太史慈见刘标答应得如此爽快,也是暗暗松了一口气。

  急急返回东莱,除了离家太久外,太史慈也担心留在皖城会跟孙策刀兵相见。

  本就心中有愧疚了,若还要跟孙策刀兵相见,那就真不当人子了。

  入城后。

  刘标没有去衙署设宴庆祝,而是安排人挨家挨户的安抚城内的士民,刘标也选了一条街去安抚。

  乱世什么最重要?

  民心!

  乱世的天灾人祸下,不论你是王侯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逃不过一个意外身死。

  谁能真正护住士民,谁才能在乱世中受到支持。

  一连三天。

  刘标都在安抚皖城的士民。

  安抚的同时。

  刘标专程带上了刘晔、纪灵、黄猗、袁胤和阎象五人。

  待得安抚了城内士民后,刘标才简单的设了宴。

  “孙策虽然退了,但皖县百废待兴。”

  “前年饥荒后,皖县的民户已经不足三千户,人祸无情,我等为官者应当自省。”

  “即日起,以刘晔为皖城县令、阎象为皖城县丞、纪灵为皖城县尉,袁胤为主簿、黄猗为门下贼曹。”

  “尔等五人,虽然行的县职,但要做的是郡事,等什么时候皖城民户过一万了。”

  “你们就是庐江郡的郡府官吏。”

  “皖口我会暂时留下张辽相助,待皖县稳定,张辽会将战船带回寿春。”

  “你们五人,都曾是袁术的故吏,对淮南的情况也很熟悉。”

  “我只有一个要求:民以食为天,农为事之重。任何事都不能比种地更重要,谁要是敢耽误种地,不用请示,直接砍了种进地里。”

  五人皆是心中一凛。

  刘标的语气虽然淡,但没人会质疑刘标的决心。

  “谨遵伏兵将军之命!”

  刘标这样交代,就意味着要离开皖城了。

  周瑜和孙权跑了,沙羡的刘表也不敢染指庐江。

  刘标自然没有再待在皖城的必要。

  早在入城的时候,吕布和庞统就引了主力返回彭城了。

  相对于南部的孙策,不论是刘标还是吕布庞统,更在意的是北面的曹操和袁绍。

  不继续将孙策打死,除了要利用孙策跟刘表互相牵制外,更重要的是:时间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