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开局一套四合院_第370页

  听取钱度的建议,文具店里的闲书,即使买不起,学生也可以在不损坏折损的前提下随意观看。

  很多喜欢看书的学生不好意思只看不买薅羊毛,只好每次花几分钱买点糖果嗦着看。

  中午饭口急,平常看小说排不上号,这个点正是那些学生钻空子的时间。

  刘栋梁是京城八中高三年级理科年级第三,运气好的话,还能坐一坐第二的位置。

  自打晨光文具店投放武侠小说以来,他每天早晨都会特意带两个馒头,为的就是中午不用回家,趁着别人吃饭的时间,安安静静的看书。

  今天照旧,一米七不到的个头,身板消瘦,皮肤偏黑,还戴着眼镜。

  郭晶端着饭碗看了他一眼,也没有说什么,反正文具店的房子是跺脚凑钱买断的,这生意虽然不能发大财,好就好在风吹不着雨打不住,每天都能进账。

  店里的玩具、橡皮铅笔和贴花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各类书籍则是初中生高中生钟意的。

  对于这个学生每天中午来店里看书,早就混了个脸熟,只要不是偷东西,想看多久看多久。

  刘栋梁像往常一样进店,拿起那本笑傲江湖翻到上次看到的第四十三页,掏出冰冷的馒头,很快沉浸在了武侠世界。

  郭晶见他啃馒头,出于好心用暖壶盖倒了杯热水给他。

  一直到晌午将近两点,店里人流量越来越多的时候,刘栋梁才从书中精彩的武侠世界退出来。

  刚想离开,眼睛突然扫到了一册卷子。

  “三年模拟五年高考?这是什么东西.”

  刘栋梁嘀咕着拿在手里,下意识的先看向卷子封面下方的出版社。

  在看到青年教育出版社这几个字样后,眉头一挑,又翻开第一页。

  华清大学物理系高航,八三届湖省理科状元.人大中文系宋开诚,八三届豫省文科状元.
  刘栋梁越看心里越突突,实在是这些名字和前后的词缀对他这个高三学生,尤其是年级前三的好学生来的太有吸引力了。

  除了编订人员介绍,还有一封致高三学生的一封信,再翻就是往前推八二年的高考试卷。

  一直到去年的高考真题,再翻就是模拟卷,以他的学习水平,只是扫了两道题,就知道这份卷子的含金量绝对不低。

  而且很多题干的标题前,下方还有小星星,用几星半来押今年的高考会有多大的几率出现这道题型!

  梁国栋像是发现宝藏一样看向门口,“老板,这卷子卖多少钱?”

  郭晶扭头瞅了一眼,道:“那个一套三块钱,旁边还有一本书,售价也是三块,连卷子加一起买便宜一块钱。”

  梁国栋顺着话看见旁边摞着一沓厚书,拿起一本看向封面,心脏更是狂跳。

  ‘高考考生志愿填报指南也是青年教育出版社的’

  这里面集结了全国各个省份高校的信息,重点专业、优秀教授的介绍,往年文理科报考分数的参考。

  唯一让钱度觉着差点意思的是,第一版里面只收录了各个大学,中专技校并没有放进去。

  不过截止目前为止,在市面上绝对仅此一家,从刘栋梁眼里的火热就能看出来。

  他又看了眼店里墙上挂的表,离学校开门还有十几分钟,于是麻溜往家里跑。

  同样的场景,同一时间内发生在京城很多高校门口的文具店内。

  这些店的名字是他钱老六起的,与其硬想,还不如直接套用后世的晨光文具,不光顺口,寓意还好。

  高校门口的文具店基本上都是郭磊高金宝和常四奎三家的亲戚办起来的,读书都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赚钱发家何尝不是。

  但凡亲族纽带强一点的,一家发了财,本家亲戚多多少少都能沾点好处。

  五三和高考指南这本书送进书店,郭晶本来还不以为意,顺手就放在了信纸旁边,反正那些学生都能看见。

  谁曾想一下午时间的发酵,当天下午放学就有人买,直至晚上彻底售空,第二天早晨,文具店门口早早聚了一堆学生。

  见着郭晶过来开门,忙不迭询问:“老板,你这儿还有三年模拟五年高考这套卷子吗?”

  “还有那个高考考生志愿填报指南,有没有了!”

  耳朵根儿嘈嘈杂杂的全是询问声,郭晶记得很清楚,昨天晚上就卖完了。

  好不容易打发掉这些学生,郭晶连忙翻柜子找昨天那人留下的电话纸条,
  “呼~还好没扔”

  一套试卷的售价是三块钱,文具店抽五毛,这个价格前段时间还有过很大的争议。

  一些学生认为知识就是财富,更何况是决定命运的知识,刚开始一套卷子的价格高到了六块钱。

  就连一些老教授都觉着合理,贵归贵,可它值这个价啊!
  钱度最后还是以一票给否了,卷子的价格对半砍,高考考生志愿填报指南这本书今年出售,明年想办法直接每个高校免费送!
  青年教育出版社虽然集结了很多老学究,背后又有京城几大高校做背书,可它的性质依旧没有发生改变。

  钱度就是唯一的老板,撑死里面的利益分一分,话语权和利润大头,目前为止还是他的。

  至于以后,等出版社发展成熟后,只分红不管事也不是不行,反正对于教育的钱,钱度本来也不打算赚。

  要不是去年付祥提议要弄这本书,也不会有现在的青年教育出版社。

  ‘三五’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好评如潮,两台海德堡印刷机没日没夜的开工。

  四月底,钱度去厉以宁办公室,把自己的论文初稿交了上去。

  老头儿扶着眼镜看了五六分钟,又翻过去重头开始看,中间抬眼瞅了下沙发上喝茶的钱度,他现在有些理解为什么校长会让自己多关注这个学生了。

  “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以东三省重工业基地和珠江三口经济发展特区为例”

  厉以宁把论文放到一边,笑道:“论文先放我这里,需要修改的地方会给你做批注,听说你办的那个卷子现在很火嘛?”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小滑头”

  钱度可不敢居功,反正现在谁问他都这么回过去。

  这套卷子真要让他沾点关系,也就是出钱出力上,真正动脑子的活儿压根没有干。

  办公地之前还在自己名下的一套院子里,可眼瞅着人越来越多,部门小组越来越规范,最后只能转移到三环内西城一栋正儿八经的办公楼内。

  青年教育出版社独占一整层楼。

  负责日常管理的,现在是北大下属印刷厂的卢永盛,看见钱度过来,麻溜端茶倒水。

  之前还以为一群学生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搞出的这番成绩,可自打他过来之后才发现,这小日子过的简直不要太滋润。

  两台进口印刷机,比他们印刷厂的效率高几十倍,每人每个月四十五块钱的工资,外出公干吃住全部走公账,这日子比他之前的岗位舒服多了。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眼巴前这位金主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