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万历公务员 > 第300页

万历公务员_第300页

  要怎么说服。

  是让利,还是武力?

  当初,他们也都同意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如今,这一拳是打出去了,效果也还算是不错,又该如何利用好这一拳呢?

  朝堂之上,不过一会儿,已经是吵成了菜市场。

  差不多分为了四方不同意见。

  以申时行为首的人认为,应该等待随着安德烈的部下前往西洋的使团的消息,西方那边的局势已经有了变化,顾青所写的《帝国崛起》那本书里面的葡萄牙帝国如今已经被西班牙兼并,他们这一次打败的是西班牙的舰队。

  如果使团没有消息传回来,同时,西班牙派出第二支舰队,那就继续打,打到西班牙不再派出舰队为止。

  这时候,再派遣使团前往西方,和他们谈判,这时候,就不再是平分倭寇岛屿上的银山了。

  因为西班牙已经没了资格!
  如果西班牙的实力很强,双方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那就主动议和。

  说白了。

  申时行等人认为先等西班牙的态度,后发制人,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议和。

  然后以许国为首的人则是认为,现在应该派遣更多的人出海,甚至是让东南商贾也参与其中,形成更大的商队,前往倭寇那边,一起开采银山,搬运白银。

  争取在西洋人的舰队到来之前,能够搬运多少是多少。

  等到西洋人的舰队来了之后,一边打,一遍何谈。

  以梁梦龙为首的人则是认为应该先和西洋的西班牙帝国和谈,不宜持续作战。

  这一次,大明的战损就比较大,若是持续开战,到时候消耗的还是大明的兵力。

  而如今,大明还有一个北地元蒙这个敌人。

  他们距离京师实在是太近了。

  一旦北地元蒙趁着蓟州守备空虚,直接趁虚而入,大明能不能挡得住元蒙的贼兵,还不好说呢!

  故此,最好是先和谈,一起开采倭寇岛屿上的白银,能早一些把那些白银运送回大明,才是最大的赢面。

  最后一方,那就是以武将为首的人,认为应该继续征兵,屯兵蓟州、天津卫等地,开辟一条路,从蓟州出山海关,到辽东,至朝1鲜,在朝1鲜那边建立一个码头。

  这样一来,大明前往倭寇岛屿上的那座银山的航行距离缩短,而路上距离加长。

  不过,大明强就强在骑兵和陆战,可以发挥出这一优势。

  第227章 运筹帷幄,长远之谋

  在这件事情上,并没有人会站出来唱反调。

  能够站在这朝堂之上的官吏,没有一位,是易于之辈。

  若是一开始,大明没有踏足倭寇岛屿之上,见到那座银山,却要先面对西洋人的舰队。

  必然会有很多人站出来,不支持‘搬银山’的计划。

  一来,和西洋人的舰队交战,战损太高,对于大明而言,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要是输的很彻底,别说把银山搬回来了。

  能不能保住国祚,保住京师都是一个问题。

  二来,倭寇岛屿上是否真的存在一座银山,是一座大型的银山,还是一座很小的银矿,那都是未知。

  大明根本就没有必要冒着那个风险,非要去把倭寇岛屿上的那座银山给搬回来!

  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自然也就会有很多人不支持顾青的‘搬银山’之谋划,认为这事儿是百害而无一利。

  不值得!
  

  但是现在戚继光已经占据了倭寇岛屿上的那座银山,已经两次运送白银回国。

  一共是六百万两。

  这可是真金白银放在了众人的面前。

  而不是虚假的一个数字。

  这时候,那个站出来反对的人,只会被万历帝朱翊钧给挥挥手,摘了乌纱帽。

  百官们也会拍手叫好,绝对不会为其求情。

  这般愚蠢的人,岂能和他们为伍?

  不过,虽然没有人会站出来唱反调,但是到底该如何布局,又该如何保证大明能够安然地把倭寇岛屿上的那座银山给搬回来,百官们的意见实在是太多了。

  万历帝朱翊钧也被他们给吵得头晕脑胀的,美好的心情瞬间就不太好了。

  他则是直接看向了顾青,问道:“顾卿,你可有什么建议?”

  这就是独得圣宠!
  百官们再一次酸了起来。

  他们实在是想不明白,万历帝朱翊钧怎么就这么相信顾青了呢?
  他到底那一点儿好了?

  也就长得好看一点,永远都是不紧不慢的性子,还有那不苟言笑的神情,总有一点儿欠揍的样子。

  难道说,万历帝朱翊钧就相信这一号的?

  当然,对于百官们来说,万历帝朱翊钧相信顾青,很大可能还是顾青那无人能及的两个超凡能力。

  顾青上前,躬身施礼,回道:“回圣上,臣以为我们可以做三手准备!”

  既然是四种不同的意见,那就稍微中和一下。

  这样一来,大家也都能够接受。

  万历帝朱翊钧问道:“那三手准备?”

  大臣们也都是竖起耳朵听着,甚至是还要打起精神来,一旦顾青说的不好,就能找出漏子。

  顾青回道:“圣上,第一手准备,就是如何扩展航线,我们的舰船手艺还是差了一些。”

  “臣建议在东海之滨建立更好的造船厂,到时候,不仅仅为大明的海军提供船只,还能够为大明的海商们、渔民们提供船只。”

  “这一点,和当初的盐场一样,乃是大明国有,由工部管理。”

  “臣已经带回来了西洋人的舰船,其中,还有一艘西洋人舰队的副舰,舰船非常大,工艺水平非常高。”

  “我们的少匠们若是能够掌握这样的手艺,以后还能继续钻研,持续改良,说不定,还能够造出来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管是我们如何抢先一步把白银运输回来,还是说,要征兵备战,这舰船都少不了。”

  “海上之战,舰船就是士兵们的战马,甚至是比战马还要重要!”

  万历帝朱翊钧听完,点了点头。

  李植则是站出来,躬身道:“敢问顾大人,这造船成本几何,又需要多少少匠,多少人手,多少钱财?”

  顾青直接道:“你是想说,设置造船厂,到时候又是可能劳民伤财吧?”

  李植道:“然也。”

  顾青轻笑了一下,说道:“那只能说你目光短浅了,当初,我建议从西洋人那边购买火炮的时候,朝中就有人觉得自己造火炮,成本太高不划算,应该年年都从西洋那边购买火炮。”

  “可结果呢?”

  “一旦两国开战,西洋人还会卖火炮给我们吗?”

  “而且,你高坐在官衙里面,根本就没有看到过西洋人卖给我们的火炮是什么样子的!”

  “那都是他们用过了,旧的不能再旧了,直接卖给我们,倒是变废为宝了。”

  “而我让蓟州火器营用了一年的时间,不断地去试验,不断地去研究。”

  “终于掌握了西洋人造火炮的一些技术,从而造出来和西洋火炮射程、威力都不相上下的红衣大炮!”

  “这一次,大明海军能够打败西洋人的舰队,就是因为我们自己也能造出来火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