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侠小说
设置
阅读记录
首页
>
其他
>
红楼:开局加载嫪毐模板
>
第35页
红楼:开局加载嫪毐模板_第35页
四月份的府试,参与考试的人数则更多,考试难度则更难、更高。
毕竟,科举录取的名额有限,科举不仅仅要看自身的真才实学,更是需要看名次和成绩,排名靠前,那就可以被录取成为金榜题名的一员,要是名次不靠前,纵然身怀才学却也是难以高中。
不怕科举的成绩不好,就怕科举排名次的时候,人比人,气死人。
在唐代,国家级考试不分地区录取;地方考试按州的大小选拔考生,一般州的名额为两三人,而长安每次都多达数十人,甚至有时超过百人。
这在柳宗元的《送辛生下第序略》可见:“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
宋代也有录取名额严重失衡的问题。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写给皇帝的信中说:“东南州进士取解者,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两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
意思是录取率低的州100:1,录取率高的州10:1。比例之悬殊,令人惊诧。
在录取比例悬殊的地域中,京城一直扮演着“低分洼地”的角色。
以嘉佑五年(1060年)为例,首都开封府的解额(通过地方考试选拔参加国家考试考生的名额叫“解额”)是266人,而陕xi只有123人,广dong只有84人;而且,国子监108人的解额,并不算在开封府内。
国子监加开封府的考生,在国考中登科的人数,占到全部考生的一半左右。
在清代,顺天府的举人名额也一直是全国最高的,同治元年(1862年)顺天府的名额是185人,文化大省zhejiang只有152人,广dong省为102人。
京城的录取名额,超过任何一个大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科举制终结。
正因为如此,有些考生就动起了异地考试的脑筋,冒天下之大不韪,到录取名额多的地方参加考试,以增加录取的机会,从而走上仕途改变人生命运。
但是,古代参加异地考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唐代,法律规定,参加科举考试的所有考生,必须要在本人户口所在地报考。
因此,异地考试只能“暗箱操作”,不被他人所知道。
如中唐着名乐天派诗人白居易就是异地考试的一员。
白居易的祖籍在陕西,后来迁到陕西省渭南县下邽镇。
按道理,白居易参加考试应在渭南县,但是却在anhui宣城参加考试。
为何白居易要冒犯法的风险?因为anhui的录取率要比陕xi高。
在古代,也有违规异地高考不用受处罚者,用现在眼光来看,大概可以算作“开后门”。
唐代大诗人王维籍贯在蒲州,而他却在录取率最高的京兆府参加科举考试。
原因是他具有弹琵琶才艺,在一次偶然展现才艺的时候,令某公主陶醉。公主出面疏通关系,终于使王维能够如愿以偿“光明正大”地参加异地考试。
至本朝,童生由于太上皇时期的放水,童生的数量远远多于科举的数量,金陵府又是文才昌盛之所在,固然有童生名额的限制,往届考不上秀才的童生人数一旦积累堆砌下来,数量之恐怖和庞大,也着实令人头疼脑热,心态爆炸。
就比如说远在神京荣国府的教书先生贾代儒,到死都只能够是一个童生功名,连一个秀才的功名都没有。
要知道,神京的科举难度可要比江南地区的科举难度要简单许多倍,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贾代儒也没有高中秀才,可以说科举之难,远超常人的理解。
“哎,是啊!听说本次参与府试的童生数量比往届更多,其中往届童生较多,而且本次府试录取的名额也没有增长,跟往常一样,名额有限且固定,仅仅只有那么几十个名额,着实令人头疼啊!”
众人闻言也是罕见得沉默了,他们接下来的科举不仅仅需要跟同龄人竞争,更是需要跟贾代儒这样的老人竞争。
毕竟,就算是七八十岁,你只要愿意科举,朝廷也不会限制你去科举考试。
长此以往所积累下来的科举人数和科举压力不可谓不大,就算是精通科举的高手,也难说自己有百分百的把握,能够高中“案首”,金榜题名。
众人说着,说着,也就到了门口,突然听到了高山流水的古琴声音,心头一怔,相互对视一眼,微笑着说道:“请。”
第40章 群贤毕至,群英荟萃
众人移步入了金陵书院,来往长廊的人,皆是身穿长袍的文雅书生,风流才子,以及书院里面的科举学子,各个神采飞扬,颇具风流才子之姿态。
贾芸初来金陵书院对这里并不算熟知,但,王鹿乃是金陵本地学子,又出身于金陵书院,曾在此地寒窗苦读多年,因而对于此地的布局早已经是了然于胸,率领众人一路疾驰,赶往金陵书院半山腰的庭院。
庭院幽深,自上而下修建,能有当年会稽山下王羲之于兰亭集会时所遇到的文人风采。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贾芸微微叹息,眼前亲见这曲水流觞之美景,内心里面对于古人风雅的记忆缓缓苏醒,第一眼就看见了依山傍水的曲水流觞,小溪流的两侧坐满了人,上有白发老翁,下有儒雅学子,果有少长咸集之感。
贾芸带着数分倾慕踏入宴席之内,发现早有少年童子等候在此地迎接远客。
当贾芸过来的时候,立刻就有少年童子走过来,核验身份,“这位公子是?”
林鹿等人都是本地人,常年在金陵书院读书,故而这些少年童子也都认识,知晓应该带着这些人去什么位置,而贾芸却是面生,应该不是旧相识,只见一个七八岁的童子沉吟片刻之后,试探性的询问道:“公子,可是那中了县案首的文才,荣国府贾国公之后孙,贾芸,芸二爷?”
“正是在下。”贾芸闻言微微点了点头。
旁边的几个人听到两个人的谈话,亦是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
之前他们就曾听闻过关于贾芸的事情,知道这个金陵府来了一条过江龙,将属于金陵府科举县试的第一名“县案首”的特殊名额给夺走了,心头只觉得震惊和诧异,早就想要见一见贾芸了。
毕竟,文有第一,武有第一,关于武状元和文状元的故事,千古流传。
金陵府又处在文脉兴盛的江南地界,每年的科举难度,无疑是地狱难度。
就说这般地狱难度的科举,竟然被一个外人夺走了本该属于本地人的荣耀,这些人心头能不惊讶和吃惊吗?只是贾芸的确是真才实学,这才堵住了悠悠众口,否则的话,地方派系的文脉学子,肯定不会容忍这种打脸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辖区之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设置
×
字体大小:
小 (17px)
中 (20px)
大 (24px)
特大 (28px)
超大 (30px)
背景颜色:
浅灰
淡绿
米黄
淡蓝
浅粉
浅绿
咖啡
灰色
黑夜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