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开局加载嫪毐模板_第163页

  贾芸见状则是微微一笑,走到门前去,望着外面的袭人和晴雯,说道:“袭人,晴雯,进来伺候我和太太更衣吧!”

  袭人和晴雯闻言则是羞怯地点了点头,根本就不敢抬头多去看贾芸的身姿。

  只是晴雯的胆子更大一些,稍微熟悉之后,则是正大光明的看贾芸的身姿,跟袭人那般偷偷地用余光去偷看,完全就是两个极端。

  贾芸见到袭人和晴雯的姿态和模样后,亦是忍不住笑道:“看就看了,还有什么可害羞的呢?”

  “哎呀!二爷,你好坏啊!”

  听到贾芸的话语,袭人最先受不得了贾芸的调笑,立刻就抛弃贾芸,转头去伺候薛宝钗更衣洗漱去了。

  见到落荒而逃的袭人,贾芸和晴雯对视一眼,都是略微笑出了声音来。

  薛宝钗正在穿衣服,见到了袭人走过来,也是认识这个俏丫鬟的。

  之前薛宝钗还在荣国府内居住的时候,就曾经在贾宝玉的房中见到过这个大丫鬟,也素来知道这个大丫鬟的厉害和本事。

  却也没有想到,如今这个貌美勤劳的大丫鬟袭人,竟然落到了贾芸的手中,还成为了芸府之内的大丫鬟!
  当真是命运造化弄人,令人无从琢磨和思考。

  就在此刻薛宝钗这又才想起来,似乎之前薛姨妈提及过这件事情,说是让袭人和晴雯伺候着自己,未来服侍自己。

  下一刻,薛宝钗就看向袭人,说道:“你可愿意来我身旁服侍?”

  “薛姨太太肯要我的话,我肯定是愿意过来的。”

  袭人没有拒绝薛宝钗的拉拢。

  之前香菱将袭人和晴雯带离荣国府之后,就谈论过她们两个人的未来命运。

  只要薛宝钗一过门,老夫人卜氏那边也就不需要人袭人和晴雯过去伺候了。

  迟早都要回到薛宝钗的身边来。

  这也是之前香菱就跟薛姨妈商议好的事情。

  那怕是后来薛姨妈临阵变卦,将袭人和晴雯的卖身契交给了香菱,让香菱给带出荣国府去,这件事情也不会更改。

  卜氏也是乐见其成。

  说到底,卜氏不是一个过惯富贵生活的奢靡老夫人。

  卜氏乃是因贾芸科举功名,而一朝得势,从而得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穷苦出身。

  卜氏持家素来都是勤俭节约,贤良淑德的性子。

  不然的话,又如何能够培养出贾芸这般的人物呢?
  此人就如同荣国府内贾兰的娘亲李纨一般,素来就是一个好夫人,而非是王夫人那般面慈心狠的假慈悲。

  “袭人,晴雯啊!你们以后就过来伺候着宝钗也就是了。”

  贾芸对于袭人和晴雯的未来安排,心头其实早就已经决定好了。

  之前香菱所说的话语,便是贾芸所思。

  只是后来发生了些许变故,故而没有落成罢了。

  现在薛宝钗已经入贾芸的家门来了。
  

  那么这件事情就又会回到正轨上面来。

  毕竟,芸府内的事情颇多,总靠薛宝钗一个人来管家,注定会让薛宝钗累着了,贾芸可是会心疼的。

  薛宝钗身旁倘若是多几个袭人和晴雯这般的得力干将,那么未来也能够从容一些,不至于劳累费神,积劳成疾。

  等到薛宝钗跟贾芸更衣洗漱之后,两个人就出门去拜访卜氏去了。

  卜氏今晨起来就发现自己身旁的丫鬟换成了最初的那些丫鬟,心头就已经差不多猜测到了怎么回事儿了,只是默不作声罢了。

  坐在屋子里面的卜氏,望着眼前的奢侈屋子,心头感叹道:“如今这般的富贵日子,当真是做梦都不敢去想啊!”

  一边思忖感慨着,一边就吃起晚饭来。

  等到卜氏用过晚膳,贾芸和薛宝钗这才过来拜访,请长辈喝茶。

  见着贾芸和薛宝钗入门来,卜氏微笑着,说道:“好儿子,好儿媳妇儿,您们能够过来看我,娘这心里面也就高兴了。”

  贾芸和薛宝钗两个人,一前一后,先后给卜氏敬茶,卜氏都笑着接了过去。

  之后,卜氏才放下茶杯下,望着薛宝钗,说道:“林家那位姑娘的性子,我也是托人打听过了,知道她素来不喜欢世俗的东西,等到林家姑娘入门来,我就亲自跟她说说管家的事情。”

  “她那个院子,就交给林家带过来的老嬷嬷就行了。”

  “至于其他的院子,则是总体还是交由你来管理。”

  “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勤俭节约,不可奢靡,过分铺张浪费!”

  “老祖宗的规矩是很好的,勤俭持家,俭以养德。”

  “我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本事也不及你们这般大户人家出来的大家闺秀,但娘便是靠着这一手勤劳和节俭持家的本事,这才能拉扯着我儿生养到这般大!”

  第182章 林黛玉在扬州
  扬州府。

  远离神京,视野南下入扬州,天气就越发的湿热起来。

  南方地界不比北方的干热,南方地界多是湿热为主。

  古人常言,“七月流火,八月未央。”

  此刻已至八月末,如今“流火”已过,暑气逐逝,正是”夏初杨柳舞,夏末菡萏枯。”

  扬州林府的院子是三路三进的房舍,面积大,占地广,乃是扬州府很有名气的书香门第之列侯世家。

  庭院内荷叶随风遥遥,一朵朵荷花隔空对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然而,此时的林黛玉却是没有任何欣赏风景的心思和想法,独坐在凉亭内的栏杆之内,半倚着栏杆,眼神里面隐约闪烁着泪光,心头思忖起来,道一声:
  “娘亲在时,整个家里面还是热闹的,每逢这个时候,还能够常吃到娘亲亲手制作出来的荷花糕,而今却已经是空梦幻想了,再也吃不到了。”

  “东边的院子里面的琵琶树也已经很高了。”

  “又多是当年娘亲故去时,父亲亲自带着我去东边院子里面栽种下去的枇杷树,还有那角落里面父亲独自栽种下去的青翠长竹子。”

  “那时我还尚幼,力所不及,全靠父亲的帮衬这才得以种植下去那么一株枇杷树……”

  “我至今都还记得,父亲还专门给我讲过一个故事,用古人的故事来颂这么一段过往。”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林黛玉回忆着过往的种种,思及卧病在床的父亲林如海,又想到那郎中所说,“病入膏肓,无药可医,需得早些准备后事儿才好”,黛玉眼眶里面盘旋着的泪珠儿,悄无声息地滴落下来,就如同那微风拂过栏杆,荡漾不起丝毫的音波来。

  站在旁边的小丫鬟雪雁,望着伤心落泪的林黛玉,只觉着一阵心绞疼。

  雪雁为林黛玉的悲惨身世落泪伤情,伸出手来却又碍于主子和丫鬟的身份尊卑有序而悬停在空中后,又才轻轻地放了下来,轻道一声,道:“小姐,老爷吉人自有天相,定然会平安无事的。”

  林黛玉闻言却是更觉着心头悲苦,小声地抽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