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万历公务员 > 第71页

万历公务员_第71页

  那就绕不开应天府最大的书院,崇正书院。

  这一来二去,汪宗伊和焦竑两人也算是知交好友,有时候,几人会在一起,喝茶聊天、谈风月、看大局。

  顾青随着书童一起,交了束脩,拿到了宿舍号,还有一套崇正书院学生所穿的儒袍、鞋子,一套被褥、学堂号等等。

  这宿舍就在学堂的两侧。

  顾青来的晚一些,分到了西侧的一间房。

  房间并不是很大,两边靠墙的地方,摆着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柜子。

  也就是说,在崇正书院一个学舍是两个人住着。

  顾青刚铺好了被褥,收拾着箱笼里面的东西,就感觉到门口站着一个人。

  扭头抬眼一看,一位身穿一袭儒袍的学生,正站在那里。

  这袍子以淡雅的天青色为主,衣襟宽大,袖口微扬,衣襟上绣着简约而不失精致的云水图案。

  此人头发被整齐地束起,以一根朴素的玉簪固定,几缕碎发轻轻垂落在额前,为他平添了几分书卷气与不羁之感。

  面庞清秀,眉眼间透露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与睿智,鼻梁挺直,唇色淡然而含笑,让人不由自主地对这位年轻学子心生好感。

  顾青则是先开口打了声招呼,自我介绍了一番,“你好,我叫顾青,三顾茅庐的顾、青山绿水的青。”

  对方一边打量着顾青,一边回道:“你好,我叫朱国桢,朱雀玄武的朱、国家的国,桢干相望的桢。”

  顾青听到这个名字,总觉得有一些熟悉,却又一时间想不起来,自己到底是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个名字。

  但是既然有一些熟悉,还有一些见过,那应该就是被写进了史册之中的人。

  “在下第一次前来崇正书院读书,以后还请学长能够照顾一二。”顾青抱拳道。

  朱国帧其实也来没多久,不过,看着顾青的年岁比他还要小一些,自然是起了尊老爱幼之心。

  “好说。”

  “刚刚,我听几位同窗有言,你乃是今年府试的府案首,端的是了得。”

  朱国桢听到书院又来一学生,还是今年府试的府案首。

  就知道,自己总算是来了一位同学舍的好友。

  便赶回了学舍看看。

  顾青谦虚地回道:“蒙汪大人抬爱,我才得以高中案首,谈不上有多了得。”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若是把我放在这天下学子之中,恐怕也不过是一滴水罢了。”

  朱国桢对顾青的好感度又提升了一点,还以为,他如此年纪就高中府案首,会是一个自命不凡之人,不太好相处呢。

  “哈哈,你这就过于自谦了。”

  “你先收拾吧,不过一会儿,就要上课,我带你过去。”

  “今日下午的课,乃是王夫子教授算经,此学深奥无比,学起来非常难。”

  “你可要认真了。”

  “王夫子对于新来的学生还算宽容,但是一个月之后,若是还不能掌握基本要领,便要天天被提问,回答不上,就要打手心。”

  顾青收拾着箱笼里面的衣物、鞋子等。

  听到朱国桢的话,心说,算经?不就是古代数学吗?一来就要学这个?

  他在前世也算是大学生,考研两次不中,又退而求其次,开始考公务员。

  高考时候的数学成绩还算是不错。

  只不过,古代数学和现代版的数学肯定是还有差距。

  “多谢提醒。”

  “除了算经以外,夫子们还会教授什么?”

  朱国桢开始介绍道:“除了算学,还有书法、明经、易经、骑、射、律。”

  “乡试之时,会在后几场考察学生的骑、射、书、算、律。”

  “书院的夫子们也会教授我们,就是这算学有一些难,很多学生都不太愿意学。”

  对于科举考试的规则。

  顾青也了解了不少,这乡试乃是在院试之后。

  过了院试,被称之为秀才,过了乡试,被称之为举人,过了会试,被称之为贡士,过了殿试,被称之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

  这才是明朝时期的科举四大考。

  而顾青一开始所经历的县试、府试,那不过是为了获得一个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也就是童生的身份罢了。

  却也不要小看了这个资格。

  很多人考了很多年,都没能获得童生身份,拥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呢。

  顾青时不时点头回应,然后又询问了崇正书院的一些规定。

  比如能不能外出,作息时间如何?

  一直到收拾的差不多了,上课时间也快到了,两人才并肩去学堂。

  顾青就坐在朱国桢的身边一书桌,摆好了砚台、笔、纸、算学一书。

  不过一会儿。

  王夫子走进学堂,打眼瞄了一下坐在后排朱国帧旁边的顾青,走到学堂中央的位置,站定。

  学生开始起身施礼。

  王夫子看起来应该也有三十好几,快四十岁的年龄,体态瘦高、不苟言笑、双眼之中炯炯有神。

  一开口,还带着一些气泡音。

  “嗯。”

  “都坐下吧。”

  “今日有新生入学,这第一课,老夫便带着诸位再一次复习一下算学基本常识。”

  “何为算学……。”

  
 
求追读,求票票。

   
 
  



 
  第75章 人要有谦卑之心!
  “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王夫子觉得自己应该发现了一位在算学之上有天赋的学生。

  仅仅是半个月的时间,就能够解题。

  顾青听到王夫子出题,很快在脑海里面开始计算。

  这种题和鸡兔同笼差不多。

  在前世,这种题就相当于是一个智力题,并没有放在必学科目里面。

  当然,在学会为了一元一次方程之后,再来解题,其实也就更简单了。
  

  只需要设一个未知数,就能很快把这道题解出来。

  “大和尚25人,小和尚75人。”

  王夫子赞许地点点头。

  而同堂学生已经是看怪物一样,看着顾青。

  特别是朱国桢,算学对于他而言,真的不是一般的困难。

  他以为,顾青也可能和他一样,不太喜欢算学。

  但是,顾青仅仅是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就已经超过了他,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题。

  他做不到。

  “坐吧。”

  王夫子很是欣慰,终于遇到了一位在算学一道上颇有天赋的学生。

  教了这么多年。

  他总觉得自己在教一群蠢驴。

  不说别的,一百左右的加减,都需要半天才能算出来。

  像是刚刚顾青的题,大部分学生,还需要打草稿,一个一个去试算,而不能像是顾青那样。

  站在那里,闭上眼,很快就可以给出答案。

  “算学一道,需要讲究方法,若是用对了方法,不管是什么题放在你们面前,也都能迎刃而解。”

  “若是没有找到方法,不管是什么题放在那你们的面前,纵使给你们一天的时间,恐怕也不得解。”

  王夫子侃侃而谈。

  开始讲述如何计算刚刚给顾青所出的题。

  这种题,乃是算进上面鸡兔同笼之题的延伸题型,还有很多很多,数目有大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