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万历公务员 > 第117页

万历公务员_第117页

  在《货币论》一书之中也解释了通货本位的概念。

  国家发行的是什么货币,那就是什么通货本位。

  比如,洪武年发行的乃是纸币,想要以纸币来替代白银、铜钱。

  然而,到了后来却发现,宝钞并不能很好地替代白银、铜钱这种货币,最终只能是废止。

  而纸币可以推到南宋时期的交子。

  那时候,因为大宗交易,携带铜钱实在是不方便。

  有时候,甚至是要用几辆马车,运送好几箱铜钱进行交易。

  而这个运送的过程中就充满了风险。

  最后,商贾们为了能够方便他们交易,就创造出来了交子,也就是最开始的纸币。

  其实就相当于是一个票据。

  而大明立国之后,为了减轻铸造铜币的压力,就推行了宝钞,想要用造价更便宜的纸币来代替铜币。

  可是,纸币造价低,却不宜储藏。

  再加上,又有不少百姓能够仿制宝钞,以至于宝钞数量越来越多,从而失去了信誉。

  顾青对于大明是否是银本位的解释,也顺带给申时行等人解释了大明宝钞为何会被废止的一个因素。

  同时,也算是解释了《货币论》之中货币的贮藏手段。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可以购买到任何商品,因而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和直接化身,这引起人们贮藏它的欲望。

  而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足值的金属货币,以确保贮藏价值的稳定,这也是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一个基本前提。

  纸币自然是不适合贮藏的。

  王国光感慨道:“未曾想到,区区一个货币,竟然能够蕴藏如此多的治世之道。”

  随即又对顾青问道:“既然如此,那你觉得大明如今推行银币,是否能够解决你所说的贫富差距之矛盾呢?”

  他也算是张居正推行新政的支持者。

  因为,毕竟大明如今的弊政,只要是当了官的,甚至是没当官的,都能够感受的出来。

  王国光也是想要救大明的那一批人。

  顾青想了想,回道:“王大人,这可能很难。”

  真的很难。

  因为大明之弊政实在是拖得太久了。

  第一个就是洪武时期禁止白银和铜钱,坚持推行大明宝钞,以至于大明宝钞失去了信誉,而白银和铜钱的量也不均衡。

  再到隆庆、万历时期开海禁,大量的白银流入,可是这些白银并没有完全流进国库,而是到了那些士绅阶层的人手中。

  大明官方想要铸造银币,那就得有足够多的白银,铸造质量上乘的银币。

  历史上,万历四年开始铸造的万历通宝,再到后来的万历通宝背“矿银”、“矿银四钱”,以及背“二钱”、“五钱”、“八钱”、“九钱”等。

  不得不说,张居正等人确实是改1革1家、政1治1家,能够发现货币这一问题。

  并且也做出了积极的改革。

  但是,因为这时候大明的铸造工艺一般,铸造出来的银币也一般,还是以铜币为主,添加了一些白银,并非是真正的银币。

  可最起码,张居正等人也意识到了货币的问题,还弄出来二钱、五钱、八钱这种货币。

  相当于是在一毛的基础上,弄出来五毛、一元等方便百姓们换算的银币。

  只不过,还是因为这银币的铸造工艺一般,数量太少,没能全面推行,再加上,这种铸造工艺也很容易引起民间的工匠进行仿制,从而造成劣币充斥着市场。
  

  最终的结果就是万历通宝钱,最后也失去了信誉。

  大明的货币已经出现了信任危机。

  百姓们更愿意相信真金白银,也不太愿意使用这种不怎么被认可的通宝钱。

  王国光听到顾青的回答之后,连忙问道:“有何难?”

  顾青自然是把自己能知道的,也能理解的,以及结合前世对于优化营商环境时候学到的那些知识点结合起来,做了一个解释。

  第一点就是官方拥有的白银不多,若是要推行银币,那就要有足够多的白银,减少通宝钱发行,而提升银币的发行。

  顾青则是根据万历四年,朝廷平定罗旁瑶乱时候的饷银,还有当初在应天府观察到的商贾们的大宗交易,看出来朝廷的白银储备严重不足。

  这一点,其实也不用过多的讲述,申时行等人也不会揪着这一点不放。

  顾青能写出《货币论》就足以证明他的真知灼见、远见卓识,看出来朝廷的白银储备不足,似乎也能理解。

  第二点,那就是大明的铸造货币的工艺水平比较差,就算是银币铸造出来,并且推行。

  不过一年,市场上就会出现很多仿制银币。

  第三点……。

  顾青总结的五点一说出来。

  申时行、王国光、马自强、李四维、王锡爵等人直接就被干沉默了。

  从初看《货币论》之时的惊觉天人、如获重宝。

  再到后面激烈讨论,似乎有一种即将冲出瓶颈,摸到如何中兴大明的命脉之喜悦。

  结果……被顾青这一盆冷水浇下来,从头凉到脚。

  ……

  张居正却感觉到了一股燥热。

  明明如今才三月中旬。

  寒气未消。

  可他看完了《货币论》之后,多少有一些焦躁。

  这一本书相当于是写出来了很多原本不为人知的道理,比如大明洪武年时期实行的宝钞,为何最终面临着被废止的结局。

  为何如今大明的财政出现了危机。

  似乎很多他原本难以理解,想要找到的答案,在这本书上面,都找到了。

  张居正很想要和顾青当面谈一谈。

  所以,他现在还在路上。

  而身边只有一个游七,至于随行的尚宝司卿、锦衣指挥等官员,怕是一问三不知。

  “老爷,开封知府带着开封府的几位大人前来偈拜。”游七走进了驿馆的雅间之中,对张居正躬身道。

  张居正刚刚又看了一遍《货币论》,并且还做了两处笔记,听到游七的话,头也不抬。

  “就说老夫身子不适,已经休息了。”

  游七躬身道:“是。”

  历史上,张居正这一次回京,那是一路风光,当地的知府、巡抚等官吏,都会上前送上拜帖。

  而张居正似乎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收礼,等到了京师之后,还形成了奢侈的生活习惯。

  说白了。

  ‘夺情’一事对张居正的打击比较大,对他的影响也比较大。

  而如今,因为顾青的一本《货币论》,直接就压下了张居正内心之中那点儿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实际上,到了这万历六年之时,张居正推行的新政也已经基本上完成了。

  自万历六年之后,都是在尽力维持着新政的运行。

  而等到万历十年,张居正积劳成疾病逝之后,却被朝堂之上的大臣们一拥而上,成为他们博名的工具。

  正所谓,一鲸落,万物生。

  张居正的死,让原本被张居正打压的那些官员们,直接反戈一击,很多在张居正执政期间反对张居正而被打压的人,直接官复原职,甚至是官升一级。

  而万历帝也突然好像是变了一个人,从给张居正谥号‘文忠’,再到直接下场清算,甚至是还开棺鞭尸,也就跟激起了那些人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