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万历公务员 > 第124页

万历公务员_第124页

  很少有人在五个月的时间,可以做到骑射,还能在马背上做一些比较难的动作。

  ……

  又是一年秋。

  万历七年的八月初。

  桂花飘香。

  乙卯乡试的准备工作早在数月前便已悄然展开。

  顺天贡院在内城东南。

  这里是顺天府乡试之场地,也是会试的场地。

  随着考期来临,各地学子纷纷涌入省城,为这场至关重要的考试做最后的冲刺。

  顾青作为国子监的监生,自然也不例外。

  毕竟,他现在也不过是秀才的身份,若是没有过今年的乡试,那就还要参加秀才的考核。

  考核若是过关了。

  他的秀才之名才能得以继续保留。

  所以,顾青深知此次考试的重要性。

  别看他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名声,但是科举考试乃是大明最严格的制度之一。

  便是张居正为内阁首辅大臣,他的几个儿子科举考试的时候,也是一波三折。

  就因为考中了举人。

  结果就被弹劾了,说是学政徇私枉法。

  就因为想要巴结大明首辅张居正,所以让张居正的儿子过了乡试。

  可以说,这些个科道言官们才不管张居正的儿子是不是真凭实学,反正只要是过了,那就得参一本。

  也好彰显一下他们言官的威望。

  考试当天,省城内外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考生们身着整洁的儒衫,按照一套比较繁琐的流程,慢慢地进入考场,又按照座号,到了自己的考棚里面坐下。

  这一坐,那就是几天的时间。

  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即初八,十一日、十四日进场,考试后一日出场。

  顾青也在这人流之中,他步伐坚定,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从容与自信。

  考场内,气氛紧张而肃穆。

  考生们按照规定的座位坐下,等待考试的开始。

  顾青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紧张情绪。

  说不紧张,那肯定是假的。

  虽然已经是快五十岁的心理年龄,但是在这大明的古代参加一场科举考试,融入了这个氛围之中,还是不免有一些紧张。

  随着考官的一声令下,考试正式开始。

  这第一场就要考三天,可想而知,考题会有多难了。

  三年一次的乡试。

  差不多有着七千名学子报名。

  而最终只是录取四百人。

  这种竞争,不是一般的大。

  经过数日的激烈角逐,万历七年的乙卯乡试终于落下了帷幕。

  考生们纷纷走出考场,脸上或喜或忧。

  顾青走出考场时,神情显得较为平静。

  他很清楚无论结果如何,自己已经尽力了。
  

  一切都交给放榜的那一天。

  张居正、申时行等人对于也因为顾青参加这一年的乡试,对此稍微关注了一下。

  却并未出手,帮助顾青。

  毕竟,科举徇私舞弊乃是大罪。

  这可和‘夺情’不一样,甚至是比‘夺情’还要严重一些。

  顾青能不能高中。

  那都要凭借他自身的本事才行。

  而能够编撰出来《算学新解》、《货币论》的顾青,想来是可以应对乡试的考核吧。

  第117章 摊丁入亩(日万)
  “我认为此卷当得解元!”

  乡试考试的第一场结束,内帘官们就开始阅卷了。

  阅卷的内帘官由翰林、内阁学士们组成,学政只能主持府试、院试。

  考卷自然还是糊名的,字体也是馆陶体,若是字体不规整,还会被扣分,所以这所有的考卷看起来就好像是印刷字体一样,没有太大的分别。

  而内容上,就会有很大的分别了。

  初场的三道四书题每道都要写200字以上,四道经义题则需要写300字以上。

  这也是为何每一场都需要三天的缘故。

  留给考生们答题的时间还是非常长的。

  前世,顾青参加考公做行测题的时候,总是觉得时间有一些不太够用,所以在有一些版块的题目,做了一个取舍。

  这才得了一个高分。

  如今,乡试的每一场考试,留给学生们答题的时间都是比较充裕的,一共算下来也就两千字左右。

  三天的时间绝对够了。

  第一场的四书和经义题,自主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不大。

  所以,翰林、内阁学士们会以他们的经验来确定,谁能得一个满分。

  字体、卷面、整体观感、回答的内容符合格式要求否、有没有遗漏的地方、有没有跑题的地方等等。

  而他们很快就找到了一张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考卷。

  这么多年以来,都没有见到如此完美的考卷。

  “确实是可为解元。”

  “未曾想到,今年的乡试,竟然还能见到如此能让人赏心悦目的考卷!”

  “不虚此行也!”

  很快,这一张考卷就得到了所有大学士们的一致认同。

  满分的考卷以非常快的速度出来了。

  十二日为第二场,试以五经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议论文要求300字以上。

  这个能够发挥的点就比较多了。

  顾青在国子监的这一年多来,其实主要也是针对乡试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研究。

  别看他写了《算学新解》第四册,又写了《货币论》。

  这些其实也没有耗费他太大的心思和时间。

  毕竟,《算学新解》依然还是他初高中的数学知识点,只是在后来看到的更多古代算学经典书籍之后,又想起来了一些,便做了一个补充。

  大部分的知识点,只要是看过相关的内容,还是能够记起来一些的。

  比如幂运算。

  毕竟,初高中的数学知识点已经是不少了。

  那可是六年要学的内容啊。

  至于《货币论》也是差不多,顾青在前世并没有看到过那本书,但是也不妨碍他自己根据自己的那些知识点进行一次融合编撰。

  考公的时候,培训班的老师也专门对货币进行了一次讲解。

  这些个知识点会在常识题中出现,也会在资料分析题里面出现,甚至是在阅读题里面出现。

  再加上,后来的顾青在优化营商环境的时候,也是专门学习了不少金融相关的知识。

  最后的目标为的也就是‘上进’二字。

  所以,编撰这两本书并没有耗费太长的时间,顾青肯定还是以乡试为重。

  通过寻找往年的一些例题,又或者是了解乡试的规则,针对三场的考试内容进行不断地刷题。

  仿佛是又回到了当年考公的那个状态。

  诏、判、表、诰相当于是前世的公文题,诏是下行文,是大明皇帝下达诏令、诏书等的模版。

  判则是六部的公文,相当于是平行文,也可以作为下行文。

  表则是上行文。

  一般都是官员向皇帝上表,也被称之为上奏。

  至于诰,就相当于是通报,在大明则是皇帝对臣下的一种训戒或勉励的文告,主要用于封赠官员或训诫群臣。诰命用于封赠一品至五品官员,称为“诰命”。

  这一点,对于顾青来说也不难。

  有着过目不忘的能力之后,对于这四种公文文体也都是手到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