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万历公务员 > 第201页

万历公务员_第201页

  “不像是这北地、西北之地,便是百亩地也产不了多少粮食,想要养出来一个读书人,只有地还不够。”

  “故此,也就有了江南之地多名士的说法。”

  “那也不过是江南富饶,养出来的读书人非常多,在洪武年,甚至是出现了甲榜之上,无一北地学子。”

  “这才有了后来的南北榜。”

  “读书人多了,说话的声音也就显得有一些大。”

  张居正的意思也很明显,江南之地反对的声音之所以如此之大,就是因为江南之地的读书人多,学子非常多。

  这也是实话。

  当然,更大的实话,那就是有人在试探如今朝堂的局势,在试探,他这位卧病在床的猛虎,还能不能亮出自己的爪子。

  对此,张居正自然会让他们如愿,到了第二天就直接叫来了申时行。

  朝廷总要做些什么,继续支持太阳系之说。

  毕竟,这些人反对顾青的《浑天新解》,那也不仅仅是试探他张居正,也是在反对万历帝朱翊钧。

  张居正于情于理都要站出来,都要摆平这件事情。

  第154章 西洋火炮终至京

  张居正就算是卧病在床。

  那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只因为,他现在还得帝宠。

  国家大事上面,万历帝朱翊钧还会听取张居正的意见,不敢自己下决策。

  说白了。

  十八岁的万历帝朱翊钧现在心智还在逐渐成熟的阶段,却没成长到那种果断、英明神武、帝心如渊的时期。

  朱翊钧不敢担责。

  他害怕一个不好,就会闹出更大的乱子,然后就会被张居正等朝臣们指责。

  所以,还是把大事交给张居正来裁决。

  如此一来,张居正就算是卧病在床,他的权柄依然还在,声望依然还在。

  申时行到了府邸,走进了卧房。

  “下官见过张大人。”

  张居正挥挥手,让游七给申时行搬来了座椅。

  “汝默,你可知,我为何要改书院为官廨?”张居正直接问出了他在这病重时期,还要推行的一项新策。

  而此策却直接得罪了天下士林,得罪了不少读书人,甚至是那些辛辛苦苦建立起来书院的名儒。

  申时行轻声道:“大人一心为国,如今这天下书院众多,然则,有一些书院却并不是育人子弟,而是想要宣扬自家的学说,不教四书五经,只言自家之说。”

  “自宋元祐之争以后,这学派之争,便是如此。”

  “故此,改书院为官廨,从而完善社学、官廨、定官学,阻止学派之争不断扩大,以稳定大明天下。”

  这也是当初张居正就已经说过的,天下书院众多,可他们并非只是教导学子们四书五经,好让学子们能够参加科举取士。

  在四书五经之外,还会教导一些其他的内容。

  若仅仅是王阳明的心学也就算了,还有一些甚至是开始提出什么女子地位低下,男女1之权不平等,阴阳1失调的说法。

  张居正要是不阻止,这些学派就会慢慢地壮大,从而再一次出现什么浙学、楚学、鲁学等等学派。

  读书人是惯会想办法审时度势,且为自己造势,也很会拉帮结派,勾连乡里、县里、省里的读书人,形成一股力量。

  而‘同乡’这个词的含金量,在这时候也是尤为显著了。

  张居正点了点头,说道:“并非是老夫不想让天下读书人无书可读,而是那些书院并非是真正的育人子弟。”

  “他们所提出来的那些学术,若是能够登得大雅之堂,老夫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他们提出来的学术都是一些什么?”

  “和顾青的算学、货币论、太阳系之说相比,简直就是乌烟瘴气!”

  这也是张居正第一次在申时行面前,肯定了顾青的学说,更是表明了自己的心思。

  他是支持顾青的!
  申时行回道:“大人所言极是,下官也以为如今的这些学院越来越猖狂,明着建立书院,实际上则是想要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以宣扬自家之学术为由,拉拢当地的一些士子。”

  “等到这些士子参加科举取士,成为了朝廷命官之后,便会帮他们一路晋升,从而进入朝堂之中,为他们说话。”

  “而这些书院的背后,多多少少都一些世家大族们的影子。”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直接把唐朝时期的那些个世家大族给屠戮了个干净。

  但是这并非就能让世家大族从此不存于世。
  

  历朝历代都会有。

  宋朝有、元朝也有,等到了明朝,依然还在。

  明朝江南文学世家共有二百四十八家,主要分布在太湖核心区域附近,其中嘉兴府八十三家,苏州府五十七家,常州府二十七家,松江府二十四家,杭州府二十四家,应天府十二家,湖州府十二家,太仓州七家,镇江府二家。

  从这些数据就可以看出来,明朝时期的文学世家,到了这中后期,甚至是比宋朝还要多,其能量比宋朝时期的还要大。

  宋朝时期因为一个重文轻武,再加上,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文官们其实还算是安稳,便是在元祐时期党争,什么新党旧党之争,那也没有掀起什么大乱来。

  而明朝时期就不一样了。

  时代在向前发展。

  历史的洪流在滚滚向前,以至于读书人的意识也是越来越与时俱进了。

  什么江浦丁家、苏州李家等等。

  这些人先以家族为战船,再以地区为战船,最后发展到了以一省为战船。

  便是张居正自己也不得不这么做。

  任用‘同乡’之人。

  “咳咳。”

  张居正咳嗽了几声。

  这才继续说道:“如今,江南之地有人提出了反对浑天说之论,主张什么天圆地方之说。”

  “若是以往也就罢了,可如今,大明开海禁,正要再一次下西洋,甚至是也想要能够环绕大地航行一圈,完成此番壮举。”

  “便不能任由那些人胡说!”

  到了这时候。

  张居正似乎才想起来顾青当初所说的话,倭寇那边有两座银山!
  他想要让人去探查一下,倭寇那边是不是有两座银山,是不是有很多很多白银。

  也想要让人去西洋那边,探查一下如今西洋的局势,也想要买下来西洋人的火炮,看一看这西洋人造出来的火炮,威力是不是真的非常大。

  张居正觉得顾青的学术很像是那么一回事儿,却也没有完全相信,而是在让人不断地验证着。

  也算是在生命的最后,打算为大明天下人做一件好事儿。

  如果顾青的那些学术最后得到了验证,是真的,那就能够继续推广,如果是假的,那也能有一个证明,让世人都能辨明真假。

  申时行也明白了。

  张居正则是想要让他站出来,针对江南的那些反对浑天说的声音,做出一个回应。

  “大人放心,下官知道该怎么做了。”

  张居正点了点头。

  又轻声道:“老夫已经安排人去了香山,联络西洋的事务官,购买他们的火炮,相信不日就会有消息。”

  “到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西洋人的火炮威力到底有多大,也能根据他们锻造的火炮,对现有的火炮进行改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