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万历公务员 > 第206页

万历公务员_第206页

  听得他们这么一说。

  众人才稍微从非常失落的情绪中好转了一些。

  有好消息,总比没有的好。

  顾青则是开口鼓舞道:“这也算是我们的成功了,现在看一看,我们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总结一下,然后继续改善,总有一天,我们可以锻造出来威力、射程和西洋人一样的火炮,甚至是超越他们!”

  铁匠们上前,看了看,发现了不少问题,第一个最大的问题,也就是他们的铁质和西洋人所用的铁质有一些不同。

  其次,就是他们的浇筑法技术也不成熟,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导致火炮炮腹存在着一个比较大的缺点,那就是接口不平整,封闭性有一些差。

  其次,还有很多很多小问题。

  有一些,是可以改善的,有一些,是一点儿思路都没有的。

  其次,就是火药的工匠们上前,他们这一次算是有了不小的收获,不过,也对这一次的实验,进行了一次总结。

  那就是用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一次,需要控制一下。

  这火炮已经要回炉重造了。

  顾青则是做主,下一次改良之后,直接造出三门来,从三个方向,进行一条调整,一次做三个实验。

  烧钱肯定是烧钱的,好在戚继光的威严还在,张居正还拖着他那疲惫不堪的身躯,撑着在。

  在没有清算张居正之前,戚继光依然是大明的少保,是大明边军心中的大帅!
  戚继光巡视了一下边关。

  回来的时候,也听闻了顾青带着火器营的少匠们,已经做了三次实验。

  “大帅。”

  “大帅。”

  戚继光到了火器营这边,就闻到有一点儿刺鼻的味道。

  主要还是这火药的原料,有着硫磺等物,味道比较大,再加上,天天实验,就好像是烟味儿一样,经久不散。

  当然,戚继光一直都是保持着和将士们同吃同住,早年睡大通铺,什么难闻的味道,他都已经习惯了。

  “师父。”

  到了一个非常大的营帐里面,见到顾青等人,正在研究着什么。

  顾青见到一身铠甲的戚继光,起身施礼。

  戚继光‘嗯’了一身,看着一个长长的桌子上,摆放着各种零部件,说道:“本帅听闻,你们已经进行了好几次实验,可有什么成果?”

  众人都是看向了顾青。

  顾青身为戚继光的关门弟子,再加上其过目不忘的能力,还有那力能巨鼎的能力,早已经在这大营里面,有了比较高的位置。

  特别是这会儿搞研究的时候,顾青的过目不忘,那真的就好像是人型计算机一样。

  不少工匠们忘了的点,只需要请教一下顾青,顾青就能够想起来内容,很快给他们答复。

  这可方便多了。

  顾青则是开口道:“师父,我们做了三次实验,效果也比较明显,可以说,一次比一次有着进步。”

  “如今,我们已经能够造出来几乎和西洋人的火炮一模一一样的外形,这便是西洋人火炮的组成部分。”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这铁质质量,到目前位置,还无法和西洋人所用铁料相同,材质上差了一些,射程上也就差了一点儿。”

  “还有……。”

  第157章 举重冠军临终信

  自主研发的路不好走。
  

  顾青这时候也算是清楚地认识到,前世那些自主研发的一些尖端科技,是有多么的难得了。

  也难怪,自研在那时候,算得上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他们做了三次实验,但是在这三次实验之中,却有着不少的小实验。

  而三次实验的时候,第一次只是一门火炮,第二次是三门,到了第三次就是五门。

  每一次都在进步,但是每一次总是那么一点儿。

  更关键的是最主要、最明显、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一直存在,短时间内是没办法有方向去攻克这个难题。

  戚继光只是从火器营这些时日以来所花费的钱财,就能够知道,他们的研究有多难。

  他相信顾青,也相信火器营的这些兄弟们,不会在这件事情上,还要私自克扣。

  这个钱,肯定是都花在必要的点上面。

  但是为了大明的未来,为了不被西洋人卡着脖子,以后说不卖火炮,就不卖火炮,就算是再烧钱,那也要咬紧牙坚持下来。

  而腊月十八。

  朝廷进购的第二批火炮,一共是五十门,直接就送到了蓟州这边。

  在朝廷的官员们看来,直接从西洋人手中买火炮,肯定要比自己造火炮划算一些。

  他们也不知道,蓟州火器营这边,在顾青的带领下,在戚继光的坚持之下,正在自己研究,想要掌握西洋人造火炮的技术。

  腊月二十。

  顾青离开了大营。

  年底了。

  要回家一趟。

  这一次回去,还有一些事要做。

  那就是给钱,建设顾家村。

  把父母接到顺天府,让他们过上锦衣玉食的日子,这一点,顾青也是想到过的。

  他现在卖书有了不少钱,再加上俸禄等收入,一年下来,也有不少钱。

  毕竟,当地的举人都能被称呼为老爷,出门在外,都能够有自家的马车,都能有扈从,都能有奴婢跟随侍奉。

  顾青可是进士,还是翰林院编撰,更是大明的探花郎。

  待遇肯定是比举人还要好一些。

  而他到现在,还没有自己的马车,也没有自己的扈从,更没有一个丫鬟在身边服侍。

  他本人倒是不在意这些。

  而把父母接到顺天府,买一座小宅院,让他们过上老爷、夫人的生活,估计顾老三、顾陈氏不会习惯,都是种了一辈子良田的农户,自然是过不惯别人伺候着的日子。

  前世,顾青后来就想着把二老接到市区,住在商品房里面。

  二老却住不惯。

  很多生活习惯,和年轻人都不同,想要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那是不太可能的。

  他们后来还是回到了老家,就算是老家的房子已经修缮,翻盖之后,成为了村里的景点,他们住着也舒服一些。

  主要是老了,没啥事儿做。

  种点菜园,没事儿就可以找一些邻居们唠唠嗑,去县城也不远,坐公交就能到。

  而住在商品房里面,就好像是金丝雀一样。

  活动空间不是没有,去公园也不远,那里有着很多退休的老人,有着丰富的退休老年人的活动。

  只不过,他们无法融入进去。

  在这大明也是一样,顾青是知道顾老三、顾陈氏他们,让他们两人到京师住在宅院里面,天天有人伺候着,而他十天半月回一次家,吃一顿饭,然后诺大的宅院,就二老住着,他们肯定也不会习惯,也会别扭。

  所以,顾青还是和前世一样,直接带着钱,建设一下顾家村,修路、修祠堂、翻新一下老宅院。

  到了年关,也不仅仅是顾青需要回家,和家人团聚,便是这些边关的将士们也是一样,他们则是轮休制。

  毕竟,冬天的边关,才是最不安稳的时候。

  顾青到了蓟州城,找到了李之藻,这位也是跟着他很长时间了,从八月初,在路上遇到,到这十二月份,已经是四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