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万历公务员 > 第332页

万历公务员_第332页

  可惜,不是人人都能有这个觉悟。

  当顾青回到京师的时候,淮北造船厂的名气,已经是传开了,几乎成为了大明朝廷高瞻远瞩的一步棋。

  而万历帝朱翊钧也被宣扬成为大明中兴之君!
  第245章 嘴脸
  “朝阳辛苦了。”

  万历帝朱翊钧听完顾青上报造船厂的成果,也是颇为自豪。

  就好像,这造船厂真的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一样。

  不过,朱翊钧本就是如此的脸皮厚。

  越来越喜欢居功了。

  历史上,万历帝也喜欢居功,只不过,大臣们不给劲儿,没什么功绩能哄得万历帝开心。

  好像,拿得出手也就是三大征。

  而如今,顾青先以‘搬银山’的谋划,直接促使大明从倭寇岛屿上搬回来一座银山。

  这功绩,便是足以让万历帝朱翊钧从此不理政,也能在史册上记上一大功。

  现在,又建造了一座淮北造船厂。

  要是这造船厂后期的效益很好,甚至是真的促使大明的外销提高百倍不止,让东南沿海的百姓们都富裕起来。

  那万历帝朱翊钧是真的坐在皇宫里面,大大的功绩直接就落在了他身上。

  顾青谦逊地回道:“为圣上谋,便是千难万险也在所不辞也!”

  然后,又开口,讲述着东南沿海之地的海商,如今的一些情况。

  当年,嘉靖帝为了抵御倭寇,开启了海禁,算是直接把东南沿海的海商们给得罪了。

  不过,嘉靖帝的手段很高,也比较得人心。

  东南之地的海商就算是对海禁非常不满,却也没办法,劝说嘉靖帝收回海禁的禁令。

  至于历史上,传闻嘉靖帝因此而遭受到了几次刺杀,最后都是逃过一劫,是真是假,很难说。

  一直到了隆庆帝时期,东南海商们联合了世家大族们一起,抗住了各方的压力,让朝廷收回了海禁的禁令。

  朝廷对海商的商税收取的却是比较少,说是象征性地征收,似乎也不为过。

  海商们通过海上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也没错。

  然而,不能因为觉得海商们通过海上的贸易积累大量财富,就觉得要阻止他们,要打压他们。

  不管如何,海商们的海上贸易,是把大明国内的货物,向外销售出去,吸纳外部的钱财。

  大明以前的白银储存量非常低,也正是因为海商的海上贸易,才吸纳了不少白银。

  这一点,不能不谈。

  “自开海这么多年,东南海商们赚的是盆满钵满,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不过,这些钱,最起码是海商们从海外吸纳的真金白银。”

  “而圣上筹建淮北皇家造船厂,到时候造出来的大型商船,完全可以卖给这些海商。”

  “我们不征加商税,但是不能就这么看着他们发家致富。”

  “造船厂就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劫富济贫,吸纳海商们手中的钱财,流进国库,流进造船厂的工匠们的手中。”

  万历帝朱翊钧点了点头,这个货币流通手段的知识点,他也已经了解。

  不仅仅是他,便是朝中百官们也都了解。

  并且,更是被顾青的这个知识点所折服,原来,一个货币还会有那么深奥的道理。

  万历帝朱翊钧道:“一个造船厂还不够吧?”

  顾青点点头,说道:“圣上所言极是,一个造船厂还不够,因为海商们购买了商船,少说也能管个十余年的时间。”

  “不会天天买、月月买、年年买。”

  “所以,臣弄出来的水泥,就能够派上用场了。”

  “臣有言,要给圣上在这皇宫之中建造一座九层高阁,好让圣上能够手握日月摘星辰。”

  “同时,臣也能够用水泥来建造豪华的房屋,再把这些豪华的房屋卖给海商们。”

  “东南之地多狂风,一般的房屋很难在狂风中安然无忧。”
  

  “而水泥坚固无比,建造出来的房屋可以忍受超大的狂风,定然可以吸引那些海商。”

  “便是我们没有地去建造,东南海商们见到了水泥的实用性,也会买水泥,自己来建造房屋。”

  说白了。

  顾青就是要多多成立一些能够形成垄断的‘皇家’商业,所谓的皇家,也就是国1有1制。

  只有这样才能够充盈国库,吸纳更大的财富,不至于朝廷穷的连俸禄都发放不了。

  同时,还能够招纳更多的工匠,提高就业岗位。

  万历帝朱翊钧现在最在意的其实也是钱,他的内库之中有着三十多万两。

  可当他知道东南之地的海商们给顾青捐了三百万两之后,就觉得自己很穷。

  顾青能够给他赚钱,万历帝朱翊钧就会一直宠信他。

  ……

  年关之后。

  海瑞到达南京的时候,已经是万历十二年年初。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

  他的第一把火也很快就烧起来了。

  百姓们听到海瑞坐镇衙门,就鼓起勇气,直接去击鼓鸣冤。

  之后,那鼓声就没停过。

  南京的局势,也在海瑞的预计之中,便是踏上了江浙之地,就能听到一些风声。

  为了能够更好地整顿南京小朝廷,海瑞第一时间就是直接对南京御史开刀。

  这一刀下去。

  耿定向是第一个感到舒服的。

  他在意的是自己的学术,喜欢讲学,并不太在意权柄,当官也不过是要有一个身份,好方便自己讲学。

  不过,这也并不代表着耿定向就对南京御史衙门不闻不问。

  也不代表着,他对于张宏的打压,就能一点儿怨气也没有。

  “咚咚咚!”

  “大人,又有人在击鼓鸣冤!”

  海瑞正在处理手中的公文,全都是他安排的人,打探到的各种消息。

  “嗯,你带着他先去厢房等着,询问一下,是什么冤屈。”

  “是!”

  海瑞在南京的所作所为,其实也在传向京师。

  不仅仅是海瑞自己要写奏章,便是南京的应天府尹、都御史、六部官员等,都得写奏章。

  还有万历帝朱翊钧安排在南京的官员,也会写迷信,告诉万历帝朱翊钧南京的动静。

  顾青也有安排人盯着南京。

  他对于海瑞此人还是十分佩服,明朝中期有着什么清流派官吏,一开始还能和东林党拜一拜手腕。

  不过,在顾青看来,这些所谓的清流官吏,也不过是报团取暖的一些人罢了。

  真正的清流,只有海瑞一人。

  只不过,海瑞的性子过于执拗,为人也太刚直了,过刚易折,这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顾青也不想和这样的人同朝为官。

  毕竟,他现在布的局,以及他自己的一些行为,以及他想要的朝局,肯定是和海瑞那理想中的朝堂大局截然相反。

  海瑞想要朝中大臣人人都是两袖清风,人人都一点儿过错没有,人人都能一心为国。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顾青所想的就是尽量让所有人得到好处。

  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想办法维护大明的统治。

  并非是什么一心为君、一心为国,这样的人肯定是越多越好,可很难实现,而利益才能牵动所有人的心。

  当大部分人都能感受到,唯有维持大明的统治,维持现状,才能让自己住的好、吃得好、过得好,甚至是还会越来越好的时候,他们才会尽力维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