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万历公务员 > 第337页

万历公务员_第337页

  “卿,随朕共饮次杯!”

  戚继光连忙举起手中的酒杯,施礼道:“陛下圣明睿智,如日中天,普照万邦。自登基以来,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使得我大明江山社稷日益稳固,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陛下之德,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陛下之功,堪比古之圣贤,光耀千秋。”

  “臣等深受陛下恩泽,感激涕零。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永享太平之福,垂范万世,永载史册。”

  两人共饮杯中酒!
  随后,乐声响起,舞姬们翩翩起舞,为宴会增添了几分喜庆与欢乐。

  第二爵至第九爵,分别为“平定边疆爵”、“文治武功爵”、“忠孝节义爵”、“国泰民安爵”、“四海升平爵”、“龙凤呈祥爵”、“万寿无疆爵”和“天下大同爵”。

  每一爵都寓意深远,也是这庆功宴的最高礼仪礼节,对于戚继光来说,也是莫大殊荣。

  这是一份属于他的荣耀。

  虽然,有一些迟了,真要说起来,当年他历经百战而击败倭寇,后上任蓟州总兵,也是几次击退扣关的董狐狸、蒙元王子等。

  若论功,他早已经可以吃上这一顿庆功宴,喝上开国功勋爵!

  进爵之时,乐舞相随,既有激昂的战歌,也有婉转的雅乐,将宴会的气氛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1潮。

  万历帝朱翊钧很开心,也很骄傲。

  大臣们也一样,和他们的圣上一起推杯助盏、挥斥方遒,来一个及1时1行1乐。

  在九爵之间,礼部还安排了三次上菜,即“三馔”。

  第一馔为“龙凤呈祥宴”,菜肴以龙凤为形,寓意着皇家的尊贵与吉祥。菜品精致细腻,色香味俱佳,令人垂涎欲滴。

  第二馔为“四海升平宴”,菜肴以海鲜为主,象征着明朝的疆域辽阔,四海升平。海鲜新鲜肥美,搭配得当,让人回味无穷。

  第三馔为“万寿无疆宴”,菜肴以长寿为主题,寓意着万历帝万寿无疆,国祚绵长。菜品中不乏珍稀药材与滋补佳品,既美味又养生。

  三馔之间,还有宫娥彩女们穿梭其间,为宾客们斟酒夹菜,相当于是帝王般的服务。

  大臣们们觥筹交错,谈笑风生,享受着这难得的盛宴。

  整个庆功宴持续了数个时辰,直到月上中天,繁星点点。

  万历帝朱翊钧龙颜大悦,喝的烂醉如泥……。

  第248章 高楼
  官廨中。

  戚继光看着屋子里面朱翊钧给他的赏赐,久久无言。
  

  若是以前,他还会引以为自豪。

  可如今,他早已经看淡了这些,所谓功名利禄,到头来,只求一个安享晚年。

  顾青以前就有言,万历帝乃是一位薄情寡恩之人,正在打算清除当年跟着张居正的那些官吏,不仅如此,还想要废除新政。

  若不是他从中协调,把一些大部分都会反对,也不太适合现在实行的新政给废止,保留了一些利国利民之策,恐怕,张居正所推行的整个新政,都会被废止。

  张居正十年来的心血都会毁于一旦!
  对于戚继光来说,张居正也算是亦师亦友,若无张居正,他也无法取得如今之成就。

  而张居正的新政对于他来说,也是有利的。

  戚继光不明白,张居正推行了十年的新政,挽救了大明朝,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弊政,为何大家都看不到?

  顾青说的不错,万历帝朱翊钧乃是一位薄情寡恩之人,必须要想办法哄好他。

  只有万历帝朱翊钧开心了,他们才会好过。

  以前,戚继光有一些不屑于此道,但是这两年来,顾青的所作所为,再加上万历帝朱翊钧的所作所为,也让他真正的看清楚了,朱翊钧确实是一位薄情寡恩、好大喜功、一意孤行之人,非明君也!

  所以,对于朱翊钧赏赐的这些奖品,对于朱翊钧给他的那点加官进爵的恩惠,感触也不会那么大了。

  “老师。”

  “让你久等了。”

  深夜,顾青躲过了某些人的双眼,来到了这里。

  戚继光起身迎接,招呼顾青坐下。

  “你我之间,何须如此?”

  “若不是你这些年来以书信指点,我恐怕一直都无法获得这些消息,对朝中大事也知之甚少。”

  “我代他们谢谢你。”

  要不是顾青布局,要不是他以书信告知戚继光朝中一些大事,给他铺路。

  以万历帝朱翊钧的心性,他想要清除张居正一党,必定是少不了戚继光这位戍边1大将。

  而戚继光一旦被调任降职,便是吴惟忠等早年跟着他的副将们,以后又该如何在军中混下去?

  新上任的总兵必定会用自己人,而非他戚继光带出来的人。

  为将几十年,戚继光实在是太熟悉大明的那些总兵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便是当世名将,立下过赫赫战功,可在这件事情,他们也一定会提拔任用自己的亲信,慢慢地把吴惟忠等参将给赶到其他地方,甚至是还会有一些暗手。

  这也是戚继光为何会说代替他们感谢顾青。

  顾青布局,让他戚继光还能出征东海,建立银山大营,那便是让万历帝朱翊钧知道,他戚继光并非是向着张居正。

  也是让戚继光的功,能够得到万历帝朱翊钧的认可。

  这一场庆功宴,是万历帝朱翊钧在收服戚继光!

  戚继光自然明白。

  顾青连忙道:“老师言重了,我也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有老师在,大明边关才能安稳。”

  “今后治理辽东,开辟一条陆地上的白银之路,还需要辛苦老师了。”

  戚继光轻声道:“其实,老夫早就有此意。”

  “东北之地,乃是大明的国门。”

  “而在这国门之外,却有那么多的蛮夷在虎视眈眈。”

  “自土木堡一战之后,他们似乎就认定了,从密州外的关口,破关而入,就能够直取大明!”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

  只能说,朱棣一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口号,以及这迁都到顺天府。

  也确实是迫不得已,同时,也算是一步大棋。

  可治标不治本。

  把皇都迁徙到了顺天府,距离北地草原实在是太近了。

  朱棣倒是五次北伐,想要为子孙后代杀出一个朗朗乾坤,可惜,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没了也先,还有一个脱脱不花,没了脱脱不花,还有一个努尔哈赤。

  自先秦时期,北地蛮夷对中原的威胁就一直存在,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的,还是中原国力提升。

  当你足够强大的时候,便是挥手之间,樯橹灰飞烟灭。

  何惧蛮夷?

  大明现在已经有了足够强大的实力,若是能够维持稳定,若是能够度过小冰河时期的天灾,若是能够度过那一劫,必定能够迎来一个更强的盛世。

  顾青道:“老师,自古以来便是如此,秦汉时期的匈奴、隋唐时期的突厥、宋明之蒙元。”

  “蛮夷是杀不完的。”

  “就如同愚公移山一样,子子孙孙无穷尽。”

  “唯一的办法,并非是杀伐,而是让自身强大,让我们拥有对抗骑兵的最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