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开局加载嫪毐模板_第955页

  王夫人听了刘姥姥的话语,顿时间就微微一愣,脸色略微有些凝重,皱起了眉头,道:“这只怕是不妥当的。我们这家里面的奴才,已经很久都没有收了。之前的人也多数都是家生子,你这孙子,依我来看,将来科举从军都是好事儿,未来也能够谋一个官爵,怎么想着送到我们府中来当使唤的下人呢?”

  一时间。

  面对王夫人的询问,刘姥姥忙摇了摇头,叹息道:“我这孙子可不是科举的材料,早年也曾经读过几天书的,可他整日只知道上树掏鸟,顽皮耍闹,并不知道那科举文章怎么写的。”

  普通人没有门道,没有名师指点,想要科举高中,金榜题名,几乎不可能。

  以刘姥姥家里面的情况来说,读书是读不起的。

  买书是很昂贵的。

  家里面没有银子,怎么读书?

  就算是有书,没有人教导你读书认字,有书也当看天书,无济于事。

  读书不是说读书就读书的,尤其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当中,但凡读过书的人,那都是备受尊重的先生,身份地位绝非一般的普通农夫可以比拟。

  那怕是古代的农民想要造反,也得命人捆绑来几个读书认字的穷酸秀才,才能够凑齐狗头军师和几个程咬金,开始闹事儿。

  所以,刘姥姥也清楚,自家孙子既然没有科举的能耐,不如趁早断了这个念想,免得将来牵连家里面的生计,落得一个家破穷酸的结果。

  想想范进中举之前,家里面都穷的揭不开锅了,若非岳父屠夫时常接济一二,只怕那日子就更难以坚持下去了。

  刘姥姥也看到过不少类似于范进的情况。

  穷酸秀才,穷酸秀才,这四个字,不知道道尽了多少没有科举高中的读书人的辛酸泪。

  王夫人闻言则是叹息了一口气。

  倒不是王夫人留不得这么一个下人,府中倒还真的不缺少这么一口吃食。
  

  只是王夫人觉着这板儿就这般送过来当奴才,着实是有些不体面的事情。

  刘姥姥家里面也曾经阔气过的,何必要走这一步路呢?
  当即,王夫人就点了点头,道:“你既是有这般心思,那我就将他留下来罢!只是我丑话说在前面,若是你这孙儿不堪使唤的话,那么我可不会看在你的面子上留下来,定然是要将其给撵出去的。”

  之前家里面生出来的内患,至今都让王夫人触目惊心,害怕这家里面又多了一个祸害。

  不过,想来这板儿也是身份清白的人家,又是刘姥姥的亲孙子,倒是可堪一用。

  不然的话,王夫人是不会贸然留下这板儿的。

  刘姥姥瞧见目的达成,便是笑着道:“那就多谢太太了。”

  板儿亦是连忙道谢。

  接下来,刘姥姥又与王夫人寒暄一二,随后才离去。

  离去之前,刘姥姥还被王夫人给留宿一晚,等到明日在回去也不迟的。

  晚上的时候。

  刘姥姥看着板儿,叮嘱道:“你来这荣国府内当下人,待遇是要比其他的生计要好的。并且,你在这里当下人,并非是奴才,只是聘用罢了。只要你将来娶了媳妇儿,想要回家,也可去禀明太太,只会一声儿也便可以走了。”

  在板儿入荣国府之前,刘姥姥早就算计好了。

  豪门贵族家里面的下人,一般分为两种人。

  这第一种人呢,是真正签写了卖身契,在官府那里留有文书的奴才,世代为奴才,难有改变。

  即便是主人家破产了,也可以将这奴才给卖给其他人家。

  不过,朝廷也允许奴才为自己赎身,只要富贵人家的太太同意,此事便可成。

  还有一种人,就是打工人,身份还是清白身,子孙亦是可以参与科举考试的。

  刘姥姥安排板儿过来,便是这种身份。

  这种人由于是外来聘用,多数富贵人家都不会喜欢用这种人,反而是喜欢用一笔钱直接给买断,购买一个长久的奴才,世代的奴才。

  就算是外来聘用也是条件苛刻,非一般人可以上任。

  第1079章 水稻
  昨日刘姥姥和板儿在荣国府内休息了一个晚上。

  翌日清晨的时候,刘姥姥便是返回了自己的家中,匆匆的离去了。

  板儿则是留在了荣国府内当差,做了一个家族里面的小厮,每个月可以得到稳定的月钱,衣食不愁,偶尔还可以得到一些上面太太们赏赐下来的银子,日子倒也过的安稳了下来。

  日子匆匆,就这样有一天没一天的过去了。

  朝廷改制之后,各地的情况都有所好转。

  尤其是贾芸推行了鼓励生育的国策,生的孩子越多,赋税越是轻松。

  若是生育的少了,便是会增加赋税。

  法令上也遵从历代王朝的旧制度,只是在少数一些地方进行了改变,多数地方仍旧是维持原样。

  就比如说古代女子,到了成婚年纪,必定是要出嫁的。

  若是不嫁人,就会被朝廷强制安排婚配。

  除非是不想要活了,打算自尽,那么他们就必定要遵从朝廷的法令,成家。

  人口越是战争的结束,陆续开始恢复过来。

  只是各地的粮食生产仍旧是比较低的,这也是贾芸目前最担心的事情。

  人口多了,粮食却是少了,只怕未来堪忧啊!

  不过,贾芸早就谋划好了,等到这一代的人成长起来,那么就可以掀起国战,灭掉倭奴国了,把多出来的人口迁移到倭奴国去,方便那里的统治和治理。

  就如同贾芸治理现在的高句丽一般。

  把大量的人口迁移到高句丽去,确保大汉朝廷的人数始终占据绝对的多数和优势。

  并且鼓励当地人与朝廷派遣过去的人通婚,压榨他们本族的劳动力。

  如此循环数十年。

  高句丽也就彻底没了,再也不复存在了。

  移风易俗,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却非是简单的一天两天就能够解决的事情。

  之前贾芸开设的科举所选拔出来的读书人,也调拨了一部分人前往高句丽进行管理,进行本地教化的工作。

  欲亡其国,就必定要先亡他们的文字,灭掉他们的文明。

  秦始皇嬴政作为第一个皇帝,早就为后来的皇帝们打好了基础,指名了道路。

  贾芸只需要按照前人的智慧,一路走下去即可达成天下归汉的伟大成就。

  此刻,正在皇宫当中办差的贾芸听闻高句丽又陆续发生了数次的叛乱,便是皱起了眉头,随即绷起脸来,问道:“你们是如何处理这些叛乱的?若是这些叛乱持续下去的话,只怕你们的教化工作,几乎很难取得效果吧!”

  站在贾芸跟前,负责高句丽事务的封疆大吏杨风,连忙回禀道:“陛下,我们将叛军镇压之后,就把这些人的头颅堆砌成了京观,暂时镇压下去了这些叛军。只是他们对我们执行的移风易俗的国策颇为的抵触,尤其是当地的贵族集团,在暗中捣鬼,我们已经查出来好几起的反叛,皆有这些人参与的痕迹。”

  听了杨风的话语,贾芸却是笑了笑,道:“对付这些人容易。你将人给抓起来,然后,让他们自己人检举揭发自己人。那些昔日高句丽的贵族们平日里面胡作非为的事情可是犯了不少的,而今你们给这些人的仇敌一个机会,那么这些人就必死无疑了。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那些贵族的家产抄没之后,也可充盈府库,改善当地的道路,建设各种生活措施,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