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侠小说
设置
阅读记录
首页
>
其他
>
从镇兵到大帝,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64页
从镇兵到大帝,朕这一生如履薄冰_第464页
徐摛哼了哼鼻子,甩袖喝道:“想要聚人心,当务之急要做的应当是即刻派遣大军,直捣建康,诛杀侯贼!如此百姓才能安心,而不是区区籍礼这些虚礼所能至的。”
“虚礼?你徐士秀亦是读书人,焉敢说这等天子之礼为虚礼?如此言语,你可将陛下放置眼中?将社稷置于何地?何等无礼!”对面那人立马起身,直接对着高坐上首的萧纲说道:“陛下,臣请治徐士秀之罪!”
萧纲迟疑半晌,看向徐摛,又看看进言那人,满脸的犹豫不决。
“两位爱卿所言皆有理。这样吧,朕先与诸方伯军议决定出兵之事后,再择一吉日,于京口郊野行籍礼。这样可好?”萧纲强笑出声,说了个和稀泥的法子,替堂间争执不休的两人开解。
徐摛还要继续说话,但是回头看到萧纲晦涩神色,只得按捺心中怒火,拂袖不语。至于那个进言萧纲籍田之人也并未觉得自己得到胜利,只是盯着徐摛冷哼一声,随即对着萧纲随意一拱,便转身离去。霎时间,堂间席上多人也随同起身离开,均是会稽五郡的当地豪族。
这一幕,使得堂内余下众人暂时沉默了片刻。
“这些豪族真是目中无人,陛下面前还敢如此放肆!”几声斥责声陆续响起,但是堂上几位重臣,诸如吴兴太守萧映、广陵太守裴之高、南兖州刺史萧渊藻,全都无言,脸上流过丝丝的无奈。
便是萧纲自己也是如此,他虽然已经登基,但是如今驻跸之地乃是京口,而方才那个进言之人出身高平郗氏,乃德皇后郗徽的族人,亦是这京口本地大族。
在东晋衣冠南渡之初,这京口几乎可称为高平郗氏私有,直到龙亢桓温横空出世,夺取京口,方才结束。哪怕时过境迁,郗氏权势不再,但是在京口依旧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但看此人,敢于和徐摛这位他登基之后任命的尚书仆射当堂对峙,就知道他心中依仗了。
“陛下或可移驻至广陵……”广陵太守裴之高忽然说话,“广陵与京口只有一江之隔,与建康距离仿佛。且广陵士民,闻知陛下践祚,无不欢颜,翘首以盼。比之京口,或可更优。”
萧纲闻言侧身,有些意动,但是旋即又微微摇头拒绝。他当初逃出建康后,之所以选择前往京口,除了距离近,几路援军都在此地汇合外,最为重要的原因,自然是京口的特殊作用。
京口是建康门户,北临大江,南据峻岭,形势险要,为兵家所重,自永嘉南渡以来,大批幽、冀、青、徐、并、兖诸州流民侨居于此,历来都是南朝北伐的出兵之地。因此曾经长期设有北中郎将府、安北将军府、平北将军府等军府,故而也称为北府。历史上有名的谢玄北府兵,其实就是京口兵。
此地兼顾控制三吴、抵御海寇、拱卫京师等三大作用,特别是拱卫京师,主要在于其有着独特的战略意义。从战术上说来,建康内有台城,外有石头城、西州城、东府城,互成拱卫之势。但是一旦这几道防线出现漏洞,必然一溃百溃。
而京口则不同,在它形成重镇之后,便带有浓厚的战略价值,其一,起威慑作用,减少甚或阻止建康变局的出现,当然这一点,也常常为权臣所利用,以此遥控朝堂,例如桓温、刘裕等。
其二,就是在朝局已变之时,京口还有可能扭转局面。如昔年刘裕自京口驱逐桓玄,亦或是如现在,萧纲统领援兵大军驻扎于此。
萧纲轻叹一声,伸手阻止了徐摛想要替自己回答裴之高的举动,“朕不能退,朕只要一退,便再无力夺回建康了。那些翘首以盼的百姓也好,诸卿麾下甲士也罢,都会尽皆失望。认为朕爱惜性命,无诛贼之心。”
“而且,朕非但不会离开京口,朕还要御驾亲征,亲手收复建康,诛杀侯景。”
第341章 天下无二裴
萧纲话音刚落,立刻有人出声反对。只见年近五旬,却犹未显老的南兖州刺史萧渊藻慨然起身。
“陛下千金之躯,岂可立于危墙之下。况且,此间文武诸臣,济济一堂,谁人不怀报国之心?请陛下安坐京口,前方战事,自然有我等效力。”
萧渊藻此言一出,顿时引发众人纷纷附和。萧纲这位新皇帝登基不过月余,别说他自己连御座都没坐热,在场这些曾经的东宫属官也是好不容易才成了新朝堂的中枢重臣。若是萧纲亲征失败,若是再一不小心落入侯景手中,那自己这个小朝廷的国祚,岂不是马上到头?
所以顺着萧渊藻的进言,各种劝谏也纷至沓来。
萧纲好不容易鼓动起来的勇气和豪气,也在这些七嘴八舌的言语之中,犹豫之下,消散一空。
萧渊藻并没有入席,而是依旧肃立,他出言反对萧纲亲征自然不是为了什么官位着想。要知道,作为唯三带着援兵赶来勤王之人,早在萧纲登基之初,便要加封他为王,迁中书令,但是,均被萧渊藻拒绝。
甚至萧渊藻反对的并不是萧纲亲征,而是反对大军进逼建康之事。这种反对乃是出于现今整体战局变化考虑。在占领建康之后,侯景并非守着大城一动不动,他早已经遣派各路兵马四出,以于子悦攻吴郡(今苏州),以苏单于进军钱塘(今杭州),以侯子鉴攻吴兴(今湖州),以彭隽攻会稽(绍兴)。
三吴之地均在其图谋之中,尽管各地郡守皆竭力抵抗,民众也纷纷筑堡自保,致使侯景进军并不顺利,但是以京口为圆心的包围圈,已经赫然在目。
“京口之所以能为江左重镇,盖于其能遥控三吴。若是三吴尽失,则京口亦不过剩下一孤城而已。”待到场间声音稀落之后,萧渊藻方才继续进言,“陛下,臣以为在进军建康之前,应当先稳定三吴,斩断侯贼伸出的手脚。臣建议,可兵分两路,一路往西,解吴兴之危,一路往东,解吴郡之围。最后再两路合一,共救钱塘、会稽。如此便可扫清三吴,届时再联合各路援军,共讨建康,方为上策。”
“西昌侯此言不妥。”徐摛立马出列反驳,“正因为侯贼遣兵四出,所以该趁着此时建康城内兵力空虚,一举攻灭侯贼。只要侯贼毙命,那么其麾下贼兵就无足轻重,不成气候,甚至会不战自溃。等到建康光复,陛下入主,再可腾出手来,慢慢收拾。”
“仆射可知道,若是贼兵溃散于三吴,将会造成怎样动荡?”萧渊藻皱了皱眉,反口斥问。
徐摛摇了摇头,“难道此时三吴之地上,贼军就不再肆掠吗?所谓百姓动荡,不过是早晚之别而已。我之进言,在于建康和三吴,孰重孰轻,孰主孰次,孰优孰劣。西昌侯乃两朝元老,宗室代表,心中应当有数。”
周围寂静无声,堂上诸臣不知道为何三言两语之间,徐摛会和萧渊藻莫名争论起来,甚至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心俱之下,纷纷闭口观望。
萧渊藻眉头皱得更高,还要继续和徐摛辩驳之时,冷不防感觉到自己袖子被身后人轻轻一扯,旋即叹了口气,将到嘴边的话都吞了回去,只是对着萧纲拱手道:“陛下英明,自有决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设置
×
字体大小:
小 (17px)
中 (20px)
大 (24px)
特大 (28px)
超大 (30px)
背景颜色:
浅灰
淡绿
米黄
淡蓝
浅粉
浅绿
咖啡
灰色
黑夜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