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万历公务员 > 第87页

万历公务员_第87页

  “咱家听闻了顾青之才学,也是佩服的紧呢。”

  “听闻,顾青乃是县案首、府案首,也是很少见,若是今后的院试也能得一案首,那就是少有的小三元吧?”

  汪宗伊连忙回道:“这县试如何,下官不知道,不过,这府试倒是下官一手操办,亲自阅卷。”

  “那顾青所写的考卷,也是经过了学政、教谕的阅览,最后定下来的。”

  “至于这院试的案首,那自然还是需要几位学政大人阅卷。”

  他这话的意思也很明显了。

  顾青的县案首是怎么得到的,他不清楚。

  但是这府案首,那绝对不是弄虚作假的,学政和应天府的教谕都是亲自阅卷。

  顾青的府案首那绝对是实至名归。

  陈矩笑着道:“汪大人多虑了,咱家一开始见到顾青的年岁,也是有一些惊诧。”

  “十五岁的少年郎,竟然能够编撰《算学新解》?”

  “大明当真是是出了一个神童不成?”

  “等到咱家去了江浦县的顾家村,见到了顾青的家之后,便已经相信了。”

  “咱家听闻,顾青去岁就回答了江浦县萧知县一个问题,是这么说的,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咱家也是深以为然呢。”

  汪宗伊愣了一下。

  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事儿。

  细细品味一下,觉得顾青说的实在是太有道理了。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顾青出身贫寒,读书也比较晚,但是心性却是十分的稳重,没有一丝的自卑,也没有一丝的轻佻。

  汪宗伊看中的便是顾青的稳重。

  当即伸手示意道:“圣使请。”

  “臣在府试之后,特意召见顾青,问了他一个问题,他当时思索片刻,便直接开口回答……。”

  汪宗伊给陈矩讲述了当初府试之后,面试顾青,顾青回答他的问题。

  随后,又讲述了顾青沉稳的性子。

  以及顾青在编撰《算学新解》时候的志向。

  那自然都是稍微捡了一些好话。

  却又不会夸大其词。

  到了府衙,两人落座。

  陈矩还是提出了,要看一看顾青府试的考卷。

  汪宗伊自然不会拒绝,直接让人找到了顾青的考卷,交给了陈矩。

  陈矩则是让身边的人抄录一份,带走。

  “汪大人,咱家这里还有一份圣谕,还要去崇正书院,便不多逗留了。”

  汪宗伊道:“圣使大人请。”

  还是他来带路。

  一行人快步到达了崇正书院。

  得到消息的山长焦竑,带着王夫子、顾青,以及崇正书院的其他夫子、学生一起,在书院的一殿,恭迎圣使陈矩。

  而这时候的礼仪就有一些讲究了。

  好在,都是焦竑和汪植的安排,一切都很快准备好了。

  陈矩到了之后,走完程序。

  这才打量着身前的顾青。

  一般的寒门子弟,身子骨都比较单薄。

  而顾青看起来却并不单薄,还有一些魁梧。

  而其心性看起来也确实是如萧知县、汪知府等人所言,谦卑之中又有一些稳重。

  与同龄人相比,多了一份让人十分舒服的感觉。

  陈矩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这般的少年郎呢。

  当即满意地点了点头。

  “咱家此番前来,除了宣读圣谕,还有一事,便是首辅大人亲自交代了的,说是你所编撰的《算学新解》有利于天下学生们学习算学,劳苦功高,便奖励了你一枚玉佩。”

  说着,拿出了张居正当时给的一枚玉佩。

  第92章 出题试探惜才心

  众人一听,无不羡慕。

  首辅大人竟然亲赐玉佩,这等殊荣,已经是和那皇上的赏赐一样了。

  张居正如今的名声,那也确实是传遍天下。

  ‘一条鞭法’天下知。

  有人叫好,也有人叫苦连连。

  这‘一条鞭法’和那考成法也都是张居正推行的法度。

  对于汪宗伊这样的官员来说,那自然是拍手叫好。

  他也算是张居正的支持者之一。

  谈不上迷弟。

  但是张居正在汪宗伊的心目中,算是一位一心为公的大明首辅。

  他这位应天府的知府都心生羡慕,莫要说崇正书院的这些学生了。

  他们更羡慕。

  顾青连忙施礼道:“多谢首辅大人,学生愧不敢当,此生必定用功读书,不负首辅大人之赏识!”

  说罢,双手伸出。

  陈矩把玉佩放在了顾青的手中,又扶起了他。

  “嗯。”

  “首辅大人惜才。”

  “特别是你这般年少有为的少年郎。”

  “咱家来应天府之前,首辅大人还叮嘱几句,说是要看一看你的考卷,再考一考你。”

  “回去了之后,也让国子监的学生们心服口服。”

  说白了。

  看了顾青的考卷还不够,还要当面考一考。

  顾青也是早有准备,随便考。

  他在崇正书院的这五个月以来,也不是只顾着编撰《算学新解》,趁着机会,也翻阅了不少崇正书院的藏书阁里面的书籍。

  好在,他对于前世的数学知识点,记得还比较多。

  去藏书阁,打着翻阅算学相关的经书,其实是看其他书籍去了。
  

  毕竟,院试、乡试、殿试考察的内容更多。

  而大明时期,文化的发展其实已经算得上是巅峰,出现了《永乐大典》这样的百科全书。

  这自然是要看一看,学一学的。

  顾青躬身施礼道:“请圣使出题。”

  就像是汪宗伊说的,作为学生确实是要有着谦卑之心,但是也不能过于谦卑。

  顾青则是表现的不卑不亢。

  想要出题考察?

  那就随便出题,随便考。

  不管陈矩或者是张居正准备的考题有多难,最起码,这气势上不能输。

  “何为法度?”陈矩问道。

  顾青思索了片刻,开始答题。

  “回圣使。”

  “法度者,规矩方圆之要,社会秩序之基。自古治乱兴衰,皆系于此。今欲论其精义,必先明其本源,而后方能阐发其用于世也。”

  “法度非无端而来,亦非凭空而设。盖天地之间,万物生长,各有其时,各有其序。人亦如是,生于世,必有所依循,而后能安居乐业。法度者,即此依循之道,规矩之方,使人各遵秩序,不相侵扰者也。”

  “法度之设,原于天理,本于人心。天理者,自然之法则,人心者,善恶之平准。法度者,即天理人心之凝聚,以定人间之是非,别善恶,而维系世道者也。故曰:法度者,治乱之要,兴衰所系。”

  “法度之于大明,如规矩之于方圆。无规矩则方圆不立,无法度则国家不宁。昔者,三代之治,皆以法度为纲,而后能致太平之世。今者,国家欲安,亦必以法度为先。故法度者,国家之基石,不可须臾离也。”

  “法度之于个人,如缰绳之于马匹。无缰绳则马匹难驯,无法度则人心易乱。人之生于世,必有所畏,而后能有所止。法度者,即人心之所畏,使人知止而后有定。故法度者,个人之规范,不可不遵也。”

  “法度者,天地之间自然之法则,人心之平准……故欲治国家,安社会,必以法度为先。法度立,则国家安;国家安,则人民乐。此何为法度之真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