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万历公务员 > 第220页

万历公务员_第220页

  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楚,也是因为,这一年,张居正病逝,天下大旱。

  后来的学者就觉得,这是老天爷在惩罚大明人不懂得珍惜肱股之臣张居正,以至于让他积劳成疾,五十多岁就病逝了。

  在顾青看来,这自然是子虚乌有。

  之所以出现旱灾,更大的可能就是因为小冰河时期即将到来,这就是前兆。

  等到了崇祯时期更为严重,以至于崇祯又要面对后金这个外敌,又要面对国内年年出现的旱情。

  百姓们是颗粒无收啊!
  那时候的情况真的是内忧外患,根本就没办法,就算是文治武功的皇帝来了,那也很难扭转乾坤,只能说,或许可以稳住局面,任人唯贤,内平叛军,外敌后金。

  但是能不能坚持到最后,真的很难说。

  大明已经是积重难返了。

  或许,小冰河到了这个时期,就是有意在用天灾来减少人口,天灾和战争确实是让中原损失了百万,甚至是千万的人口。

  这样一来,其他的百姓们才能够在这么稀少的资源下,活下去,然后继续创造出来一个盛世。

  顾青看完之后,开口道:“张大人,下官以为,我们不可掉以轻心,如今旱灾灾情已经出现,谁也无法预料以后将会如何。”

  “既然如此,不如早早防范,若是真的两个月滴雨未落,到时候旱情也就更加严重。”

  顾青没看过《明神宗实录》,也没看过《明会典》,他对于大明万历时期的了解,也仅仅是那一本书。

  张学颜点头道:“你说的不错,防范于未然也,很有必要。”

  “你所献言的预防旱灾、洪灾,以及赈灾的相关良策,户部这边也已经采纳,并且开始商讨。”

  “如今正好,你来了,具体该如何做,你可有什么想法?”

  顾青回道:“有。”

  前世的后来,每一年到了那些时节,都会开会,特意强调,该如何防范旱灾、防范洪灾。

  所以,对于这些,顾青自然是得心应手。

  他的那些良策,其实也算是集大成者了。

  张学颜说道:“说来听听。”

  顾青一开口,那就是头头是道、条理清晰,甚至是有理有据。

  听的张学颜大为满意。

  “好一个新科探花顾朝阳,有了这些良策,便是真有比较严重的旱灾,那也能救万民于水火!”

  张学颜是真的心悦诚服了。

  张居正在去年最后一段时间,清醒着的时候,就有言,让他多和顾青交流一二。

  后来,他倒是想要找顾青,不过,顾青在大营那边,跟着戚继光学武。

  而他也在忙着购买西洋人的火炮。

  再后来,顾青则是直接回家去了,这一回,就是两个月,不仅举行了加冠礼,还娶了妻。
  

  说实话,张学颜觉得,以顾青之才,完全可以迎娶朝中大臣之女,如吕调阳、马自强等大臣,都可以。

  结果,不声不响,回了一次老家,成了亲。

  顾青则是谦卑地说道:“此乃张大人指教有方。”

  张学颜笑了笑,他也不过是第一次见到顾青,说指教,就真的谈不上了。

  对方有着过目不忘之能,圣贤书,看一遍,就能够熟记于心,自然是博学强识,能够提出这些良策来,也就不足为奇。

  不过一会儿。

  户部的其他官员也都陆陆续续地到了,在点卯之前到场,甚至是还有卡点的官员。

  张居正就算是病倒了。

  甚至是似乎好像是马上就要死了。

  那他推行的新政还没被废,便是这张学颜,那都是新政的推行者和践行者。

  故此,朝野上下依然还在推行着考成法。

  大家并不想在年底考核的时候,因为多次不点卯,一个迟到早退,给罢了官职。

  那真的就是贻笑大方了。

  户部左侍郎魏学曾、户部右侍郎曾省吾、总督仓场王遴、宝钞提举司提举周希毕等人也都在场。

  讨论的便是顺天府、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一京管辖之地的官员送上来的旱情之报。

  “顾主事有言,我们不能等到旱灾严重,百姓们已经颗粒无收,且无水可食用之时,再来赈灾。”

  “到了那时候,便是有粮食,却也无水可用。”

  “百姓们有粮也会渴死。”

  “所以,重中之重乃是想办法能够引水,保证百姓们有水解饥渴!”

  张学颜直接发话。

  他也算是一位实干派,说做就做,绝对不会拖沓,也不会犹豫。

  第168章 防灾赈灾抚民心

  其实,在这里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今年的这一场旱灾有多严重。

  就算是看过万历十五年那本书的顾青,其实对于今年的这一场旱灾,也了解的不是很多。

  只知道,有这么一场旱灾。

  但是并没有亲身经历过,自然也就不明白,在这个时代,在这个农耕为主的时代。

  一场大面积的旱灾,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在前世,在那个科技非常发达的时代,便是真的有旱灾出现,其实也不用过度惊慌和担忧。

  无所谓,官府会出手的。

  一发炮弹上天,很快就能够黑云压城、狂风席卷。

  当然,这种人工降雨,其实也要讲究条件,不是真的就一发炮弹直接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嘛,官府依然会有其他方法,不仅仅是可以保证百姓们的生活用水,也能保证灌溉用水。

  除了地震、泥石流、洪灾这种,旱灾的影响是非常小的。

  但是,现在是大明,是科技非常落后,是百姓们耕种时期,耕牛都不太够的时代,需要人拉着曲辕犁来犁地的时代。

  这时候,一场旱灾,百姓们还真的就没有办法。

  户部左侍郎魏学曾首先开口,说道:“若要预防,那就得引水,这是一个大工程。”

  他的意思就很简单,修渠引水可以,但是工程量实在是太大了,如今这天干物燥的,便是修渠、也比较麻烦,关键就在于人力。

  顾青就提出了以村为单位,直接摊派任务,和征徭役差不多,但是又有一些区别。

  修渠引水本就是为了这一个村的村民。

  村民们自然是要积极参与,需要自发的参与,每个村都要出人处理,负责本村的修渠。

  这种方法,顾青在前世的时候,小时候的父母也参与过本村的村村通村公路大工程。

  不仅如此,还被派遣到了其他村,其他山区,参与这个大工程。

  时间不会太久。

  每个村都会负责一个时间段。

  为的就是能够把这个公路打通,从县城到乡镇,从乡镇到每一个村,甚至是后来的每家每户。

  顾青建言道:“每一个村需要有一个劳务派遣的任务,时间不能太长,以免百姓们会劳累过度,从而徒生怨气。”

  “除此之外,需要用火药来开山。”

  “还有……。”

  这也是前世父辈们修路时候会用到的,直接用铁錾子,在山体上钻出一个洞来,把火药填充进去,再塞上黏土封闭,最后引燃就行了。

  修建水渠肯定是要遇到一些山体,不可能人工去一点一点的开凿。

  其实,这时候要是有水泥厂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