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侠小说
设置
阅读记录
首页
>
其他
>
万历公务员
>
第323页
万历公务员_第323页
“商税不过是一种掌控海商们的手段,并非是充盈国库的重要手段,想要充盈国库,自然还是国有造船厂、织布厂、盐厂等。”
这就相当于是建立健全大明的商业体系。
既然是大航海时代!
大明就没有理由被落下。
永乐年的郑和七次下西洋,也不能白费,成为大明在海上最大的辉煌和荣耀。
顾青要做的就是让大明的东海之滨、南海之滨,拥有着万船竟帆。
让大明的轻工业走在世界的最前沿,从而开始带动重工业的发展,甚至是开启工1业1革1命!
大明现在有这个基础,不管是人口、还是技术,又或者是思想,甚至是国防实力,都不差。
历史上,要不是万历帝朱翊钧不理朝政三十年,从而使得大明停止了发展。
努尔哈赤又趁势崛起。
说不定,国祚还能延续下去呢!
顾青想要让西北之地的百姓迁移到沿海之地,并且在沿海之地建立工厂和码头。
毕竟,这也是最快,也是已经被伟大的人验证过的一条路。
先东南沿海发展起来,再中1部1崛1起。
这样才算是让大明和西1班1牙的联盟利益最大化!
第240章 西民东迁和建水泥厂
万历帝朱翊钧虽然有一些心动,却又不敢直接开始行动。
反而是看向了申时行,问道:“申卿以为如何?”
万历帝朱翊钧在这种事情上,还是没法有那个真正的雄心和武断,只能是内阁元辅们的意见。
申时行等人觉得能行,那就去做。
申时行等人觉得不行,那就没必要去做。
然而,申时行一时半会儿也无法理解顾青所描述的这种政策,吃不透,也想象不到其真正意义之所在。
他觉得现在这个局面已经很好了。
没有必要再折腾。
大明只需要稳定发展,把倭寇岛屿上的银山搬回来,充盈国库,自然会有中兴之象。
可是,顾青似乎还想要折腾一下。
从‘搬银山’,再到和和西洋人开展海上贸易,再到发明出来水泥,以及现在的西民东迁。
顾青似乎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可他却又看不明白,这一盘棋的走向。
申时行思索了片刻,躬身道:“圣上,臣以为,或可一试。”
试一试,也没关系。
西北荒漠之地,深山老林之地的百姓们,确实可以迁徙出来,安置在沿海地带。
毕竟,他们躲在深山老林之中,交通不便,而荒漠之地又没有肥沃土地,在那里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出路。
若是把这些百姓们迁徙出来,安置在沿海地区,真要是建立工厂,给国库带来了收益,自然是一良策。
王锡爵却在这时候躬身道:“圣上,臣以为顾朝阳之言,乃是治国良策。”
“荒漠之地的百姓一年下来,都是食不果腹。”
“并非是百姓们不能从事耕种劳作,而是那地方无法养育当地百姓,雨水少、常年干旱、风沙也比较大。”
“朝廷每年在这里的税收,几乎是微乎其微,甚至有时候还要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既然那里养不了百姓,不如让他们迁徙到沿海之地。”
“那里的田地虽然都有了主,但是我们若是能建造工厂,让迁徙到那里的百姓们,先在工厂之中务工,从而维持生计,便是一石三鸟。”
“既可以解决生存在荒漠之地的百姓们食不果腹、无法耕种的压力,也可以增加税收,还能够让百姓们安居乐业,加快沿海地区的发展。”
王锡爵当年算得上是顾青的老师,两人的关系还算是不错,虽然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座主和学生的师徒关系,但是在国子监的时候,王锡爵对顾青还是多有照顾的。
所以,王锡爵现在进入了内阁,成为内阁的大臣,也希望能够站稳脚步,有属于自己的人脉关系网。
而顾青独得圣宠,在万历帝朱翊钧的心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
那么,他就是王锡爵最佳的盟友选择!
申时行心思一动,瞬间就有一些懊悔,自己刚刚的立场有一点儿不坚定了。
按理说,他现在和顾青的关系,肯定要比王锡爵和顾青的关系还要好。
毕竟,他们都属于张居正的人。
也就算是一条船上的人。
要共进退才是!
可是,申时行其实也没有张居正的雄心壮志,也没有张居正的武断,更没有张居正的手腕。
如果是张居正坐在这里,听完了顾青的讲述,还能够举一反三,甚至是直接来完善这一项国策,让利益最大化。
申时行就不行,看不透、吃不准,也就不敢直接站出来全力支持顾青的良策。
毕竟,移民不是说说而已。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百姓们的土地问题。
这也是最大的问题。
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地区的百姓们对于土地看的十分重要。
同村之人,为了一寸之地,都能打起来。
更不要说,朝廷还把外来的百姓们,安排在他们的村子里面,占据了他们的田地了。
一个不好,是会引起民变的!
不过,申时行又想明白了,民变是民变,良策是良策,说出来是一回事儿,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儿。
现在是说出来,而不是去做。
自己只需要大力支持就行了,至于具体该怎么做,那都是下面的官员的事情。
能不能做好,又能够做到哪一个程度,那都是以后的事情。
而此时此刻,他的态度很重要!
所以,在许国即将开口的时候,申时行又连忙补充道:“圣上,此策虽好,不过,却也有诸多困难。”
“臣先前有一些疑虑,不过,现在细细想来,若能够做到如顾朝阳所言那般。”
“此策绝对是利国利民之策,甚至是能够福泽万代。”
“毕竟,把不毛之地的百姓们迁徙到沿海地区,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土地问题,其次就是工厂问题,如何能够让这些迁徙到沿海地区的百姓们在当地生存下来,也是一个大问题。”
“不过,治国理政本就是解决这些问题,若是我们能够解决了这些问题。到时候,便是让不毛之地的百姓,以前需要朝廷救济的百姓,成为国有商号的生产者。”
“这就相当于是变废为宝了啊!”
许国看了一眼申时行,因为对方说的一些内容,原本就是他要说的。
这一项国策听起来很好,非常的完美。
可真正做起来,必定是困难重重,就如申时行所言,第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
试问,朝廷怎么安顿从荒漠之地迁徙出来的百姓呢?
他刚要以这一条来反驳顾青之策,却不想,申时行抢先一步提出来,然后来了一个治国理政本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了问题,才有收获和成效,仅此一句话,堵死了许国的谏言。
不仅如此,王锡爵也再一次补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办法。
听起来,也很想那么一回事儿!
许国就知道,自己这一次,怕是又没有机会来反驳顾青,唱黑脸了。
申时行和王锡爵一唱一和,两人一个提出问题,一个给出答案,开始慢慢地完善顾青提出来的‘西民东迁’计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设置
×
字体大小:
小 (17px)
中 (20px)
大 (24px)
特大 (28px)
超大 (30px)
背景颜色:
浅灰
淡绿
米黄
淡蓝
浅粉
浅绿
咖啡
灰色
黑夜
确定